外来种斯氏钝绥螨参与的捕食螨间的集团内捕食及作用机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560529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40.00
负责人:孟瑞霞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批准年份:2015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6-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贾永红,伊卫东,郭建晗,刘文明,侯林林,王鑫,尹云飞
关键词:
种内残杀风险评估反捕食捕食螨集团内捕食
结项摘要

Intraguild predation(IGP)in biocontrol agents occurs commonly in natural food web complexity with different natural enemies and pre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diating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biocontrol agents. The evalation on IGP is also important for risk assessment in introduction of an exotic biocontrol agent. This project will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func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an exotic phytoseiid mite(Amblyseius(Typhlodromips)swirskii)and two applied phytoseiid mite species(Neoseiulus barkeri and Neoseiulus cucumeris)at different trophic levels from the point of behavioral ecology and chemical ecology in lab and greenhouse.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n intraspecific predation, intraguild predation and female aggressiveness among phytoseiid mite species will be conducted to get the parameters related to IGP to construct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 for determining the propensity and strength for IGP.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IGP will be compared to demonstrate the main factors involved. The antipredation behavior of IG-prey to IG-predator will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 chemical communication in IGP interaction. These results will be helpful to conserve the native predatory mite species, evaluate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ipulate natural enemies reasonably in biological control programs.

生防作用物之间的集团内捕食(Intraguild predation,IGP)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可出现在食物链不同天敌复合体与目标对象的组合体系中,是决定生防作用物丰富度和分布的重要因子,也是外来生防作用物风险性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本项目拟从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的角度,在室内外系统探索外来种斯氏钝绥螨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两种捕食螨(巴氏新小绥螨和黄瓜新小绥螨)在食物链不同营养层次之间的功能及相互联系,测定捕食螨相互之间的攻击强度及种内相残和种间IGP的作用,获得IGP的相关参数并建立风险回归模型,以确定捕食螨间IGP发生的几率和强度;比较不同来源因子对IGP作用的影响差异,阐明捕食螨天敌相互营养联系的主要决定因素;并进一步对IGP中的反捕食行为及化学信息反应进行研究,揭示其相互作用机制,为更好的保护利用本地优势捕食螨品种、评估生物防治的风险性及天敌组群的合理管理与操纵提供思路。

项目摘要

捕食螨之间的集团内捕食(Intraguild predation, IGP)是决定生防作用物丰富度和分布的重要因子。本项目系统探索了外来种斯氏钝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和胡(黄)瓜新小绥螨的相互作用,为评估斯氏钝绥螨在我国的应用及联合释放提供了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 在无共有猎物(集团外猎物,Extra-prey)存在情况下,3种植绥螨相互之间更倾向于发生种间的集团内捕食,而不是同类相残。2种植绥螨互为捕食者,为双向性集团内捕食(Reciprocal intraguild predation)。发生IGP时斯氏钝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的攻击性均强于胡瓜新小绥螨。.2. 在每一种捕食螨组合中(斯氏钝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斯氏钝绥和胡瓜新小绥螨,巴氏新小绥螨和胡瓜新小绥螨),随着集团外猎物(Extra-prey)密度的升高,相互之间的IGP水平均减弱,两种植绥螨因更多地转而捕食集团外猎物而对集团内猎物(IG-prey)的捕食风险逐渐降低,有效缓解了两种植绥螨IGP的发生。 .3. 对于4种集团外猎物(截形叶螨、烟粉虱、温室白粉虱、西花蓟马),两种捕食螨在集团外猎物为西花蓟马时最容易发生IGP。.4. 在非选择性实验中,当巴氏新小绥螨为捕食者时,其对胡瓜新小绥螨及2种不同集团外猎物的攻击偏好性依次为截形叶螨>胡瓜新小绥螨幼螨>西花蓟马1龄若虫;而当胡瓜新小绥螨为捕食者时,其攻击偏好性依次为西花蓟马1龄若虫>截形叶螨>巴氏新小绥螨幼螨。.在选择性实验中,Cox风险回归评估模型表明,当集团外猎物截形叶螨存在时,巴氏新小绥螨对胡瓜新小绥螨的捕食风险性较低,表明巴氏新小绥螨更倾向于捕食截形叶螨而不易发生IGP作用;当集团外猎物西花蓟马存在时,巴氏新小绥螨对胡瓜新小绥螨的捕食风险性较高,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倾向于捕食胡瓜新小绥螨而易发生IGP作用。因此,两种植绥螨在联合释放防治西花蓟马时应考虑IGP作用的发生。.5. 通过集团内猎物(即胡瓜新小绥螨)对集团内捕食者(即巴氏新小绥螨)不同信息气味响应的研究,表明集团内猎物能够根据集团内捕食者的相关信息快速评估出被捕食的风险,从而选择风险低的区域,而且集团内猎物还会避开其同种幼螨个体被集团内猎物捕食过的区域或在此产卵很少。因此,集团内猎物通过捕食者的气味而改变它们的分布区域或产卵来对集团内捕食者表现出反捕食行为。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DOI:
发表时间:2018
2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DOI:10.12054/lydk.bisu.148
发表时间:2020
3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DOI:
发表时间:2022
4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DOI:10.3799/dqkx.2020.083
发表时间:2020
5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DOI:10.19596/j.cnki.1001-246x.8419
发表时间:2022

孟瑞霞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30660104
批准年份:2006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160366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5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捕食性天敌巴氏新小绥螨对球孢白僵菌的防御机制

批准号:31501704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吴圣勇
学科分类:C1406
资助金额:19.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拟长毛钝绥螨的性比及性别分配

批准号:30971966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徐学农
学科分类:C1406
资助金额:3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中国钝绥螨亚科系统发育研究

批准号:31900352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方小端
学科分类:C0402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真桑钝绥螨,朱槿盲走螨品质分析和效能评价研究*5

批准号:38960041
批准年份:1989
负责人:蒲天胜
学科分类:C1406
资助金额:2.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