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沉淀硬化不锈钢关键部件局部失效的问题,本项目提出用激光局部加热替代整体高温加热固溶处理,实现选区性固溶,用激光合金化替代常规表面处理方法。为了避免二次加热产生的不利影响,采用两者同步处理,一次实现固溶和合金化强化。本项目以大容量汽轮机叶片材料17-4PH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件表面实施可选区的同步固溶、合金化研究,优化设计能精确控制固溶层的位置、深度及梯度的方法,建立激光作用参数与强化层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论计算模型,并通过实物试验进行验证,获得同步固溶与合金化处理的控制方法。同时,通过研究激光作用时远平衡条件下的元素扩散、析出等特征,探明其复合强化的机理,为该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本项目研究一方面可以达到在不改变整体性能的条件下,控制零部件局部性能的目的,弥补传统固溶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艺的不足;另一方面,有望扩展和丰富非平衡状态的固溶理论、激光表面强化理论及其应用领域。
通过为期3年的实验与研究,经本项目所有参与成员的努力,预期计划顺利完成。在激光固溶与激光合金化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激光固溶/激光合金化复合强化17-4PH不锈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理论模拟与试验研究,探索并优化了复合强化的工艺参数,包括激光功率、作用时间、合金成分等,建立起17-4PH不锈钢激光固溶合金化复合强化工艺参数(固溶处理温度场、作用时间)与强化层分布(硬化层深度、硬度分布与组织转变)的关系,获得复合强化处理控制方法。. 激光同步复合强化技术在17-4PH不锈钢基体表面生成了沿深度方向分布依次为合金化区、结合区、热影响区及固溶区的复合强化层。时效后合金化区由于Al0.28Co0.4Cr0.24W0.08等金属间化合物部分分解硬度略有下降,而固溶区因沉淀硬化相(M23C6、ε-Cu等)的析出使得其硬度显著提升。并且在几组较优参数下,强化层性能有良好表现,经同等条件下的测试,复合强化层磨损失重仅为基体的1/6,气蚀失重仅为基体的46%,其耐磨抗蚀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从合金元素扩散与显微组织这两个方面,获得了初步的复合强化机理:(1)合金化层的晶粒细小,尺寸在0.2μm左右;且组织中原位生成的细小硬质W2C颗粒,呈弥散分布。细晶强化与硬质相强化是合金化层强化的最主要原因。(2)固溶区中存在析出相ε-Cu与NbC颗粒,尺寸为20nm,以切过机制与位错发生交互作用;同时存在M23C6颗粒(尺寸大于40nm),以绕过机制与位错发生作用。第二相的析出使固溶区得到强化,是最主要的强化方式。(3)固溶区中的长条状逆转变奥氏体,长约0.5μm。逆转变奥氏体的产生与spinodal分解是固溶区韧化的主要原因。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固溶稀土元素强韧化镁合金机理的同步辐射研究
选区激光熔融Ti基金字塔型点阵材料对Mg/Ti液固复合铸造界面的强化机理
钒合金中Cr、Ti和O固溶强化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合金元素对沉淀强化钴基合金可焊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