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D)因其高发病率、快速增长的病患数,及所带来的沉重社会经济负担, 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治疗方法虽能够暂时减轻病患症状,但是不能阻止其病程的进展,无法给AD病人带来远期希望。因此急需寻找一种能够阻止或延缓AD病程的方法。本人在多年从事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术后长期随访的临床工作中发现,DBS对PD病程进展有延缓作用,并已在动物实验中进行了验证。本研究拟通过建立大鼠AD模型,选择与记忆相关的主要相关核团(海马、下丘脑),分别植入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制的大鼠DBS刺激器,通过行为学观察、比较DBS对不同程度AD大鼠的治疗效果,并利用病理染色、免疫组化等神经生物学技术观察DBS对AD大鼠海马神经元缺失及凋亡的影响情况,探讨DBS的疗效及优选刺激靶点。本研究将为DBS对早期AD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提供佐证,为开展DBS治疗AD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AD作为一种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之后引起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病因,因而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老年痴呆不仅是个体疾病,因其带来的社会负担, 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痴呆的治疗研究有着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寻找一种对AD具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的方法显的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立体定向手术方法向Wistar大鼠双侧海马CA1区微量注射Aβ1-40建立AD大鼠模型,分别于双侧丘脑前核(ANT),双侧海马(Hyppocampus)植入刺激电极。应用水迷宫实验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应用7.0Te高场强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组织病理学、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等方法探讨AD模型海马区神经元结构与功能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区脑内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活性。结果(1)立体定向双侧海马微量注入Aβ1-40建立AD大鼠模型,两周后其功能影像学检查结果与其行为学、神经病理等改变情况一致,与AD表现相似。(2)给予电刺激1周后,定位航行中,ANT刺激组与模型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海马电刺激组与模型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ANT刺激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在原平台象限内游泳时间及穿过原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均明显多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海马电刺激组海马电刺激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在原平台象限内游泳时间及穿过原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海马区ChAT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NT刺激组与模型组比较,ChAT活性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海马电刺激组与模型组相比,ChA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研究已完成计划的主要研究内容,本研究结果提示电刺激与认知相关的ANT核团对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海马电刺激改善作用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Meynert氏基底核-DBS治疗AD的作用进行了初步观察,发现其对与大鼠的空间记忆作用情况稍好于其它各组,有可能成为DBS治疗AD的更为理想的靶点。本研究将为DBS 对早期AD 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提供佐证,为开展DBS 治疗AD 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期间投稿2篇,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SCI论文修回1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脑深部电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脑网络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
脑深部电刺激促进神经元再生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研究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靶点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
人参、丹参等对阿尔茨海默病脑线粒体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