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研究选择福建盐沼和红树林交错带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遥感、生物学调查和沉积动力学观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沉积动力过程观测和植被基本参数测量,分析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植物对沉积动力过程的不同影响,探讨沉积动力过程(特别是垂向沉积速率)和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对盐沼和红树林之间竞争的影响,验证关于"沉积动力过程能影响盐沼湿地和红树林湿地间竞争结果"的假说。预期取得不同植物对潮流和波浪能量吸收的效率对比,不同植物覆盖下潮滩垂向淤积速率的变化,以及以上沉积动力过程对物种竞争的影响等研究成果,完善生物-物理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理论,并在实际应用中为区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米草扩展控制和红树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研究采用沉积动力学现场观测和生物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漳江口云霄地区、浙江省西门岛以及九龙江口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盐沼交界区的观测,分析红树林和互花米草两种植被与沉积动力过程的不同交互作用,验证了关于“沉积动力过程能影响盐沼湿地和红树林湿地间竞争结果”的假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课题组不仅进行了沉积动力学和生物学的现场观测和调查,还自主研发了潮滩自动升降系统,并与生态学家开展合作,进行了植物幼苗的野外移植和沉积物捕获实验,观察红树幼苗和互花米草幼苗在潮滩各类亚环境内的生长情况,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通过该项目的执行,获得了以下几个主要成果:(1)互花米草和红树林的生物几何特征有显著差异,互花米草的生物量集中在近底部分,而红树林的冠层所处位置较高,与树干组成了复合结构,这种差异可以影响到流速垂向剖面分布。(2)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盐沼都能够起到减缓流速和降低紊动能量的作用,两者缓流耗能的能力相近;除此之外,红树林还能起到改变潮流流向的作用,这是两者之间重要的差异。(3)沉积速率和地形高分辨率测量表明,互花米草滩和红树林在下部没有其它植物分布时,沉积速率相近;当互花米草滩分布在下部时,红树林内的沉积速率显著降低;说明两种植被的空间分布能影响到沉积过程。(4)幼苗的野外移植和悬沙捕获实验表明,幼苗的野外移植成活率和生长状况与其悬沙捕获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红树林内部和互花米草滩内部种植两种幼苗能影响到两者的相对竞争能力。通过以上的工作和发现,基本上验证了本项研究提出的假说,在今后可以进一步通过遥感图像识别红树林和互花米草边界变化来扩大本研究的验证面。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响应面法优化藤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江苏滨海盐沼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对湿地植物的响应
滨海盐沼湿地多组分碳过程与净收支的复杂水文调控机制
河口红树林湿地沉积与地貌过程研究
植物入侵对我国滨海盐沼湿地植被及其相关碳过程影响的地理格局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