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瞄准新一代战斗机大攻角可控飞行这个重要的技术特点,以非常规气动布局的"脊"形前体为研究对象,针对大攻角湍流计算的困难,发展应用所构造的RANS/LES混合模型和实用化的高阶精度数值模拟方法,发展非定常NS方程与飞行器运动方程耦合的高效、高精度、保对称数值方法;计划通过精细的数值模拟,研究并比较"脊"形前体"静态"和"动态进入"大攻角时的旋涡演化和控制、相应气动特性规律、可能诱发的横侧向运动及控制技术等。通过研究,发展大攻角算法,掌握"脊"形前体快速机动经过大攻角时的涡流与气动特性规律,可为我国新一代机、弹设计、特别是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急需的参考依据,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应用前景,同时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脊形前体具有大迎角横航向稳定性好、升阻比高、隐身性能优等特点,已经在先进战斗机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脊形前体大迎角绕流一般为多尺度湍流分离流,常规数值模拟方法难以准确模拟其流动结构,因而不同脊形前体构型几何参数(不同脊形角和上、下半截面不同高宽比)和来流参数对其流动结构与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针对对非对称极为敏感的细长体大攻角绕流问题,分析和发展了不引入关于子午面非对称的保对称算法,采用时空二阶精度的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和IDDES湍流模拟方法,开展了对脊形前体大迎角非定常湍流分离流的精细模拟。选取研究模型为四个脊形前体构型(B1、B2、B3、B4)和一个相同宽度圆形横截面前体(B5),其中B1和B3的脊形角为7.5°,上下半高宽比相反;B2和B4的脊形角为90°,上下半高宽比相反;圆形横截面前体B5相当于脊形角为180°。由马赫数0.4气动特性随迎角的变化曲线可见,<40时,脊形角越小,法向力系数越大,升阻比也越高,但不同脊形角其横侧向气动特性规律区别不大;>40以后,脊形角对升阻特性和横侧向气动特性的影响趋同,差别不大。由=40时不同构型的前体涡空间流场结构可以解释气动特性规律。相较于圆形截面前体,由于脊形前体涡更强,沿涡轴气流速度开始加速更快,从而逆压梯度也更大,导致脊形前体涡破裂的临界迎角小于圆形截面前体,也即脊形角越小,涡破裂前移;但脊形前体存在较强的二次涡,主涡破裂后法向力系数减小平缓,其失速特性明显优于圆形截面前体。研究还表明,当上高宽比大于下高宽比时,上体对左右涡干扰的隔离作用更强,可以推迟涡破裂。获得的研究结果有利于脊形前体在先进战斗机设计中的应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细长体大攻角绕流流态演化的机理分析和数值模拟
非对称翼自由飞行体大攻角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及应用
大攻角耦合运动非定常空气动力数学模型研究
细长体大攻角非对称流动的声激励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