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掺MgO混凝土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应用,达到了简化施工、缩短工期、节约投资、显著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的目的,具有突出的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目前确定水工混凝土MgO极限掺量的法规性依据"水泥压蒸安定性试验方法(GB/T750)",束缚了MgO掺量的提高,使实际工程MgO混凝土的膨胀量未能完全补偿混凝土的温降收缩量。为了解决这一应用基础性问题,本项目拟采取宏观检测、微观观测、综合分析等手段,结合压蒸原理,通过系统研究水化环境(即介质水泥浆、砂浆和一、二、三级配混凝土以及生成介质的水灰比)的变化对轻烧MgO膨胀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索确定水工混凝土MgO极限掺量的新方法,为将来制定《水工混凝土MgO极限掺量确定方法》或修改《MgO微膨胀混凝土筑坝技术暂行规定(试行)》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以促进外掺MgO混凝土新材料的优越性发挥和推广应用,有利于又好、又快、又省地开发水利水电资源。
本项目按照项目申请书和任务书开展研究工作,完成了研究内容,实现了研究目标。. 研究结果表明,当MgO外掺量较低时,随MgO外掺量的增加,水泥浆和水泥砂浆试样的总孔隙率和平均孔径下降或无明显的变化,小于20nm的无害孔和20~50nm的少害孔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的增加;当MgO外掺量超过某一数值后,水泥浆和水泥砂浆试样的总孔隙率和平均孔径逐渐上升,无害孔和少害孔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孔隙构造逐渐劣化;在MgO外掺量相同时,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可改善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即总孔隙率降低、平均孔径变小、无害孔和少害孔所占比例增大);随着水灰比增大,外掺MgO的水泥净浆、砂浆、混凝土的孔隙率呈增大趋势,孔径变得更加均匀,压蒸膨胀率减小;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随水灰比的增大而增大,粉煤灰的掺入使外掺MgO混凝土早期的自生体积变形高于未掺粉煤灰的MgO混凝土,后期自生体积变形降低,但不改变外掺MgO混凝土的延迟微膨胀特性;外掺MgO水泥净浆、砂浆、混凝土的压蒸膨胀率均随MgO掺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在压蒸膨胀率未超过0.5%时急剧增大,即存在明显的拐点;外掺MgO混凝土的自生体积膨胀变形同样随MgO掺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在MgO掺量超过现行方法确定的极限掺量后,自生体积膨胀变形并没有出现急剧增大现象,长达2年龄期的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也完好,即与砂浆试件的压蒸膨胀变形没有密切相关性;MgO的极限掺量按照水泥净浆、砂浆、一级配混凝土、二级配混凝土依次递增,现行的以水泥砂浆试件的压蒸膨胀率曲线拐点来确定水工混凝土MgO安定掺量的方法,既保守,又未反映混凝土的实际情况;同一混凝土,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获得的MgO极限掺量不同。. 通过本项目的试验研究,提出了确定水工混凝土MgO极限掺量的新方法(即“石粉模拟法”),该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按该法确定的混凝土的MgO极限掺量比现行方法高约1个百分点,这有利于补偿大体积混凝土的温降收缩量,提高水工混凝土的抗裂能力,达到简化混凝土大坝施工、缩短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节约工程投资的目的。另外,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17篇文章(含EI源刊5篇和已录用但未出版的4篇),总数比原计划超出12篇(含EI源刊超出的4篇);培养青年教师3人(1人从享受讲师待遇的助教晋升为讲师、1人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1人考上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研究生3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气相水化轻烧镁制备氢氧化镁及其微结构转化和性能研究
外掺氧化镁微膨胀混凝土变形的尺寸效应研究
膨胀性水化物与胶结性水化物相对生成速率对固化土结构与强度的影响
卸荷路径下超固结膨胀土的力学特性与水化时间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