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定点、定位收集蒙古云杉 (Picea meyeri Rehd. et Wils. var. mongolica H. Q. Wu.) 测树学相关的生长指标、生境和小生境环境变化指标、植物生理指标等研究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生长分异现象 (Divergence Problem,DP)。用相关分析法研究植物物候相变化、温度、干旱胁迫、土壤化学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响应,以及这些因素与树木生长分异现象的关系。通过细分植物生长季物候相四个阶段,连续测定每个阶段的植物叶子、枝和根营养物质 (如淀粉) 动态变化,树干精确胸径 (DBH) 动态变化和植物芽、叶、枝生长率监测,与气候变化要素之间建立关联,解释森林生长分异现象复杂过程产生机理和内在本质的原因。
通过样方收集蒙古云杉植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采集胸径生长变化数据建立与气温、土壤温湿度关系;采集蒙古云杉叶、枝、皮、根等器官样品,分析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完成季节动态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分析。利用胸径自动记录仪,同时记录蒙古云杉生长物候现象,云杉生长划分四个周期。通过树芯年轮系列研究,60年来蒙古云杉生长存在“生长分异现象”,这种分异现象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是树木生长重要生理指标,是解释生长分异现象原因。除了夜间外,蒙古云杉不同器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日动态变化不明显。蒙古云杉新叶与老叶、新枝与老枝的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没有明显差别;但芽、叶、枝、皮、根不同器官淀粉含量季节变化很大,春天4、5月份淀粉含量最高,第二个峰值在生长最旺盛期。研究发现蒙古云杉在冬季并没有贮荐大量淀粉。可溶性糖全年维持相对恒定含量,只是冬季略高一些,但差别不显著。蒙古杉生长生理指标变化是温度与降水组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升温会导致淀粉含量下降,但植物有自我调节机制,一个生长季能恢复原来水平;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比较恒定,温度越低可溶性糖含量有的上升。非结构碳水化物含量变化很大程度上解释森林生长分异现象的原因,但森林生长分异现象过程和产生机理十分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固溶时效深冷复合处理对ZCuAl_(10)Fe_3Mn_2合金微观组织和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湖相热水沉积铀富集特征与模式研究—以白音查干凹陷为例
行业尺度下城市产业用地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以广州为例
民族旅游地社区恢复力测度、影响机理及空间分异研究:以新疆喀什为例
基于日常生活空间视角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广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