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硫族半导体I2-II-IV-VI4(如Cu2ZnSnS4,Cu2CdSnSe4)是一类新兴材料,其性质丰富且易于调控,因而在光伏转换、热电转换和光催化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然而,元素种类的增多导致成分控制的困难,实验合成的样品成分往往偏离理想化学配比,或者不均匀。虽然有很多实验研究化学配比对样品性质和器件性能的影响,但对其微观机理的理论研究还很少,制约了这类半导体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本项目拟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能量团簇展开方法和Monte Carlo模拟,研究化学配比对这类四元半导体晶体结构、电子结构以及相关光学、电学等性质的影响,并考察温度在其中的作用,总结化学配比和温度变化对I2-II-IV-VI4类半导体性质影响的普遍规律。项目的开展将为理解现有实验现象、生长优质的I2-II-IV-VI4晶体和优化相关器件性能提供理论指导。
本项目研究了化学成分比例变化对Cu2ZnSnS4、Cu2ZnSnSe4等I2-II-IV-VI4族四元硫族半导体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以及相关的电学、光学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1)基于热力学化学势空间的相图和缺陷浓度的计算,揭示了该类四元半导体化学成分偏离理想化学配比的两种主要原因,即二元、三元杂相容易共存和高浓度的缺陷、缺陷簇容易形成;预测了一系列I2-II-IV-VI4族四元半导体单相合成的难易程度。(2)发现了富锌贫铜和贫锌富铜的成分比例下Cu2ZnSnS4、Cu2ZnSnSe4两种半导体中的高浓度缺陷和缺陷簇,预测了一系列主要缺陷在不同温度下的浓度和离化能级位置,研究了其对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和复合的影响,据此,揭示了富锌贫铜成分有利于光伏性能这一实验现象的微观机理。(3)对比了Cu2ZnSn(S,Se)4合金在富硫和富硒的成分比例下缺陷的差异,揭示了富硒时光伏效率高的微观机理;预测了具有六方亚稳结构的Cu2ZnSn(S,Se)4合金的良好互溶性及带隙随合金化学成分的线性变化关系,与实验组合作成功合成了该类合金,验证了上述线性关系。本项目研究成果揭示了近年来I2-II-IV-VI4族半导体相关一系列新颖实验现象的物理机理,为生长优质晶体、通过控制化学成分比例优化光伏器件性能提供了理论指导。本项目共在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其中2013年发表的一篇已被SCI引用80余次,入选ESI高引用论文,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纳米尺寸半导体原子团族电子结构和振动谱的理论研究
锕系卤素化合物配位结构和电子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
铍团簇和含铍分子配位化学、电子结构和共价成键性质研究
半导体合金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