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微生物在微囊藻群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400407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4.00
负责人:沈宏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4
结题年份:2017
起止时间:2015-01-01 - 2017-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张霄林,王文静,吴耀,何亮,王欢,陈静
关键词:
相互作用微囊藻异养细菌群体形成
结项摘要

Understanding the causal mechanisms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aquatic ecosystems could advance future practical strategies to mitigate algal blooms. Based on our previous studies, specific heterotrophic bacteria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Microcystis blooms and colony forma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ole of bacteria in mechanisms of Microcystis colony formation, we plan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species of Microcystis and their associated bacterial communities and identify specific bacteria which can induce unicellular Microcystis to aggregate into colonial Microcystis. By isolating colonial Microcystis from lakes of different trophic status, we can compare bacterial communities among a range of trophic and nutrient conditions. The focus of this experiment is nutrient exchange and cell signaling between Microcystis and the associated bacteria community. The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in this experiment includ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to test if specific bacteria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with Microcystis blooms. The proposed study design will help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yanobacteria-aquatic bacteria interactions and provide new idea for Microcystis species classification..

研究微囊藻群体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对阐明蓝藻水华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根据我们前期研究结果,水体中异养细菌与微囊藻水华的生消和微囊藻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水体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机理,本项目将通过采集不同湖泊中的群体微囊藻,研究不同种类微囊藻与其附生细菌群落间的相关关系;筛选出能诱导单细胞微囊藻形成群体的典型微生物;并通过营养传递与信号传导来研究其相互作用关系,阐明水体微生物在微囊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并探讨不同种类的微囊藻是否存在其对应附生细菌。本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助于了解富营养水体中藻菌相互作用关系及蓝藻水华生消机制的理论问题,同时对微囊藻的种类分类提供新的思考。

项目摘要

水体中异养细菌与微囊藻水华的生消和微囊藻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水体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机理,本项目采集了不同湖泊中的群体微囊藻,从群体微囊藻胶被中分离到5株诱导单细胞微囊藻形成群体的典型微生物,分别为维氏气单胞菌,乙酰微小杆菌,产气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腐败希万氏菌,并发现这5株细菌与微囊藻群体形成具有种属特异性。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和惠氏微囊藻在与其分别对应的附生细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铜绿微囊藻与乙酰微小杆菌共培养的初期,微囊藻与细菌相互促进生长;而惠氏微囊藻在整个共培养过程中,都与细菌表现出相互促进生长的现象。不同藻菌共培养处理组中,胞外多糖、核酸和蛋白质分泌相对各个纯培养组均显著增多,胞外物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某些有助于胶被形成的胞外物质在共培养组中的提取物中被检测到,如十四甲基六硅氧烷和八甲环四硅氧烷等。此外,我们对群体微囊藻解散成单细胞微囊藻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微囊藻分离培养后,部分附生细菌消失,其分泌的胞外物质如1,1,1,5,7,7,7-七甲基-3,3-二(三甲基硅烷氧基)四硅氧烷、1,1,2,2-四甲基-1,2-双(四甲基四硅氧烷)乙硅烷及2,2-二甲基-N-苯乙基丙酰胺等也未被检测到。这些在群体表型变化后消失的胞外物质,可能与胶被的形成有关,这些物质的消失导致胶被无法形成,最终在培养基中出现单细胞形态的微囊藻。本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助于了解富营养水体中藻菌相互作用关系及蓝藻水华生消机制的理论问题,同时对微囊藻的种类分类提供新的思考。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DOI:10.3785/j.issn.1008-973x.2022.05.013
发表时间:2022
2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DOI:10.7685/jnau.201807013
发表时间:2019
3

双粗糙表面磨削过程微凸体曲率半径的影响分析

双粗糙表面磨削过程微凸体曲率半径的影响分析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7.01.017
发表时间:2017
4

基于细胞/细胞外囊泡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基于细胞/细胞外囊泡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DOI:10.14148/j.issn.1672-0482.2020.0736
发表时间:2020
5

不同施氮方式和施氮量对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不同施氮方式和施氮量对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DOI:10.5846/stxb201907071429
发表时间:2021

沈宏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31372125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100110
批准年份:2001
资助金额:1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1075110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471040
批准年份:2004
资助金额:1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172026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6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771294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3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61674158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61474131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7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071847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3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802155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微囊藻毒素在微囊藻群体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批准号:31070355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甘南琴
学科分类:C0303
资助金额:3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水动力条件下微囊藻群体分解物对微囊藻群体形成的作用和机制

批准号:51309126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李林
学科分类:E10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胶鞘多糖在微囊藻群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批准号:31270447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李朋富
学科分类:C0303
资助金额:81.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产电细菌在微囊藻群体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

批准号:31600370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王文静
学科分类:C0306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