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藻类赤潮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性的海洋灾害。要控制和减少有害藻类赤潮的危害,首先必须弄清赤潮生消的机理。藻类赤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海洋生态学现象,包括暴发、持续与快速消亡等几个阶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藻类赤潮暴发的机理方面,对海洋水体中常见的赤潮快速消亡过程的机制还不太清楚。研究表明,溶藻细菌是赤潮藻类消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自然海域99%的溶藻细菌处于VBNC状态。申请者前期研究发现,溶藻细菌在水环境中存在VBNC状态与可培养状态间的快速转换,这种动态转换与藻类种群动态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本项目拟通过大量生态学调查,研究藻类赤潮生消过程中溶藻细菌VBNC状态与可培养状态之间的转换规律;探讨溶藻细菌VBNC状态转换对藻类赤潮消亡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溶藻细菌VBNC状态转换在藻类赤潮快速消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求控制有害藻类赤潮的新途径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本项目通过对不同富营养化海域的生态调查,发现海洋细菌群落结构与种群动态及其可培养细菌与VBNC状态细菌比率等在赤潮暴发不同时期及其暴发区域内外均有明显差异,这些海洋细菌动态变化规律与海域环境因子具有相关性。进一步实验发现:海洋溶藻菌VBNC状态转换是海洋赤潮藻类快速消亡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基于溶藻菌VBNC 动态转换导致赤潮藻类快速消亡的生物学机制及其生态学模型。本项目分离出9种主要赤潮藻类及其相应的溶藻菌株,并将重要的溶藻弧菌品系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存中心注册登记;本项目研究成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源刊论文12篇;本项目提出了基于溶藻细菌VBNC状态转换的藻类赤潮有效控制的途径与技术方法,为寻求控制有害藻类赤潮的新途径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动力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甘肃省粗颗粒盐渍土易溶盐含量、电导率与粒径的相关性分析
自组装短肽SciobioⅡ对关节软骨损伤修复过程的探究
溶藻菌VBNC状态转换在藻类水华消亡过程中的作用与机理
VBNC状态溶藻菌复苏机制研究
ToxR作为分子开关调控溶藻弧菌进入存活但不可培养状态(VBNC)的分子机制
海洋细菌Hahella sp. KA22对赤潮异弯藻的杀藻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