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植物天然种群内和种群间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产生和维持的机制及其与适应性进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近年来在模式植物上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变异可能是物种适应性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短芒野大麦、羊草和芦苇是我国松嫩草原上具有重要生态和农业意义的天然植被和牧草。本项目拟在我们对三种牧草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1)三种牧草天然种群之间和种群内个体间基于DNA甲基化修饰的表观遗传变异的范围、程度和种群表观遗传结构;(2)各类DNA甲基化变异对遗传变异的依赖(dependency)或自主(autonomy)性;(3)DNA甲基化变异与对逆境适应的可能关系,以及前者与重要生态互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预期将对基于DNA甲基化修饰的表观遗传变异与植物天然种群适应性进化的关系有一个较明确和深刻的认识,并可能为退化草地的人工生态恢复和牧草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An improved extraction method reveals varied DNA content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hells of Pacific oysters
DNA storage: research landscape and future prospects
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演化进程和研究评述:基于工程项目治理系统的视角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e infertility associated with sperm DNA fragmentation
淋巴瘤表观遗传学靶向治疗的进展
三种重要披碱草属植物适应海拔变化的种群遗传学证据
东北草原天然高抗碱牧草抗碱生理适应机制研究
羊草克隆种群克隆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性的研究
野生大豆盐渍种群转录因子DREB的多样性与逆境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