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aN量子点材料在能源、信息等领域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氮化物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目前国内外半导体光电材料研究的热点。目前,InGaN量子点材料主要依靠S-K模式进行自组装生长,这种方式得到的量子点材料含有浸润层结构。浸润层和量子点的耦合使量子点无法表现出纯粹的零维系统特性,限制了量子点器件的性能。本项目拟利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和分子束外延两种技术,采用基于In、Ga原子表面自迁移的方案,生长无浸润层的InGaN量子点材料,并对其材料特性和发光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本研究拟解决InGaN量子点材料生长中的应力释放机理和控制,以及无浸润层InGaN量子点材料中的载流子输运和复合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实现对不同In组分和量子点密度的无浸润层InGaN量子点材料的可控生长,为高性能量子点光电器件的研制奠定基础。
经过三年的研究,本课题在InGaN量子点材料生长方法、生长机理、发光物性评测和器件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制备出形状尺寸合适、密度和发光波长可控的InGaN量子点材料并实现了电致发光。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7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授权4项,课题负责人获得了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圆满完成预期研究任务。主要学术成果包括:.(1).阐明了GaN上外延InGaN的应力释放机制,计算了InGaN的临界厚度,从理论上指明了制备InGaN量子点面临的挑战。.(2).发展了交替通断III族源和V族源的方法,制备了发光波长为364-383 nm的低In组分(In组分约4%)InGaN量子点,光学特性表明其不含浸润层。.(3).利用生长中断方法制备出绿光、红光高In组分InGaN量子点,突破了多层量子点生长的关键技术,实现了以多层InGaN量子点为有源区的绿光和红光LED电致发光。LED的波长随电流的变化量和同波段半极性面量子阱LED的相当,展示了量子点减小应力抑制极化效应的潜力。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沿不同取向外延生长铟镓氮自组装量子点的研究
量子点和量子线MBE生长中浸润层状态的研究
镓铟硫化物性质的理论研究
基于铟镓氮量子点的宽光谱及可调谐发光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