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河北秦皇岛一处洞穴堆积中意外发现了一批斑鬣狗化石,化石数量之多,保存之完美,在国内外实属罕见。这批化石为从事斑鬣狗的形态学、系统发育分析、功能形态和生态习性分析研究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证资料。本课题据此首次对我国更新世斑鬣狗化石开展系统而全面的形态学研究,深入研究我国斑鬣狗的解剖结构和形态;探讨和分析个体发生和居群统计形态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与国内外的其他化石及现生种材料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分析我国斑鬣狗化石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重点研究它与欧洲洞穴鬣狗和非洲现生斑鬣狗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借此推断其起源、迁徙扩散的时间和过程,并以斑鬣狗为案例分析和评估亚洲、欧洲和非洲更新世动物群之间动物迁徙交流的状况。利用此次研究成果对Rohland等人运用古DNA资料所得有关斑鬣狗化石的结论进行验证和有益补充。
2010-2012年间组队在我国河北秦皇岛灵仙洞等地点进行多次系统发掘,采集到一批丰富而保存完好的斑鬣狗化石,并对这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精心修理,尝试运用新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几何形态测量学Geometric Morphometrics、高精度CT扫描、生态形态Ecomorphology、功能形态Functional morphology、有限元分析法Finite Element Analysis、埋藏学Taphonomy和古DNA等)对灵仙洞等地的斑鬣狗化石开展综合研究,与其他相关属种(如Crocuta honanensis、Crocuta crocuta、Crocuta speleae和Pachycrocuta等)进行广泛比较。研究内容广泛涉及斑鬣狗的地理与地史分布、解剖结构与功能形态、起源与演化、迁徙扩散和个体发生的发育特征等。此外对灵仙洞伴生动物群的组成、地质年代和古气候环境以及灵仙洞斑鬣狗的埋藏机制等相关学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灵仙洞的斑鬣狗是一个极其罕见的化石埋藏群:居住在此的一个斑鬣狗族群(clan)几乎所有成员因突发的事件而被原地埋藏在洞中;斑鬣狗化石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湿度对于斑鬣狗的生存与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斑鬣狗化石在地史上非连续分布,主要集中于我国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晚期,是形态上可以区分的两个类群;东亚地区的最后斑鬣狗与欧洲的洞穴斑鬣狗、非洲的现生斑鬣狗在形态和大小既相似又有区别,尤其是颅后骨骼。在目前它应该被视为区别于现生种的有效独立种。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最后斑鬣狗为最早从斑鬣狗祖先种群分化的一支,进一步支持了Rohland等人(2005)的研究结论,但对于斑鬣狗地理格局的分子谱系发生历史有了全新的不同认识,提出了斑鬣狗起源与演化的“欧亚大陆”模式。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内源磷形态分布及其对扰动的响应
一种快速的数学形态学滤波方法及其在脉搏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氧化石墨烯片对人乳牙牙髓干细胞黏附、增殖及 成骨早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流动聚焦中液体锥形形态和流动结构实验研究
腹腔镜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
我国北方地区斑鬣狗化石的古DNA分子演化研究
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马化石古DNA分子的演化研究
我国利什曼原虫系统分类、物种形成及演化的研究
条鳅科鱼类系统分类整理、生物地理及形态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