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南海海洋垂向颗粒通量主要受季风控制,通量高值多出现在冬、夏季风的盛行期。其中北部受冬季风影响显著,而中部则主要受夏季风引发的上升流影响。年际能量及微体生物的剧烈变化主要与ElNio有关。生源组分通量与组成改主要发生于表层及水-沉积物界面之间,而在中下水层变化较小。POC减少很可能主要与CaCO3和生物硅溶解作用有关,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降解作用。岩源物质通过沉积物岩源组分积累率,且北部比中部显著,表明底层搬运明显。初级生产力有机碳约为50~60gC·m(-2)·d(-1),其中1.5%进入深海水柱,而在沉积物积累者仅0.2%以下。水柱有孔虫δ(18)O与表层SST以及有孔虫冷、暖水种的分布有良好的关系,表明其受温度控制。提出了古环境参数水柱校正的新观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采用深度学习的铣刀磨损状态预测模型
东亚夏季风变迁在南海沉积物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
南海北部和中部沉积物捕获器中的硅藻记录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南海南部冰期同位素记录中的季风变化信息
上新世东亚夏季风变迁在黄土与南海沉积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