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脊是地球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巨型活动构造带,是板块理论中海底扩张的发源地.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是全球4支主要洋中脊中的一条超慢速洋中脊.近年来围绕热液硫化物矿产资源和深海环境,中国大洋协会"大洋一号"船对该洋中脊进行了多次成功的调查.2010年月2月间,我们采用海底地震仪(41台)对SWIR中的热液喷A区进行了3D人工地震调查,取得了宝贵的资料.这是我国首次开展此类调查,对于地球动力学和大洋热液矿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申请拟采用对骨干剖面进行2D射线追踪模拟并与3D层析成像相结合的方法,对热液喷口深部的岩浆房等构造特征进行精细速度成像。主要科学目标:(1)洋中脊热液活动区的地壳和地幔的特殊构造,岩浆房的特征和作用;(2) 热液环流的作用,它与熔融、断裂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3)探讨超慢速洋脊扩张中心软流层对流模式和意义;(4)热液喷口区与活动平静区深部结构的差异性等基础科学问题。
洋中脊是地球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巨型活动构造带,是板块理论中海底扩张的发源地.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是全球4支主要洋中脊中的一条超慢速洋中脊.近年来围绕热液硫化物矿产资源和深海环境,中国大洋协会"大洋一号"船对该洋中脊进行了多次成功的调查.本课题利用2010年在SWIR热液活动区获得的海底地震仪(OBS)3D人工地震调查获得的数据,对骨干剖面进行2D射线追踪模拟并与3D层析成像相结合的方法, 对热液喷口深部的岩浆房等构造特征进行精细速度成像。.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SWIR沿中脊不同区段地壳结构总体上相似,厚5 km, 主要特点是扩张段(segment)岩浆集中而地壳厚;非转换不连续(NTD)和中脊裂谷地壳薄;在火山区地壳的厚度(10.2km)远大于对超慢速洋中脊地壳厚度的认识(Niu et al., 2015)。对比全球洋中脊地壳厚度与扩张速率的关系,火山区地壳厚度为显著异常,这对于洋中脊扩张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Li et al., 2015)。巨厚地壳的形成可以解释为Crozet等热点的岩浆向SWIR运移, 而Gallieni转换断层阻挡其向东的运移, 因此在转换断层的西侧形成巨厚的火山型地壳, 而东侧地壳极薄。.(2)热液活动喷口下方地壳厚度减薄,厚约4.5 km, 速度较低,莫霍面东倾,固结程度较低, 地幔部份熔融。特别值得注意的发现是,热液喷口正好位于中脊裂谷南侧速度高异常与低异常的边界上,该边界被认为是北西向倾斜的拆离断层,并结合海底表面精细结构(由多波束成像)认为存在大洋核杂岩(OCC),而拆离断层为热液活动提供通道(Zhao et al., 2013)。.(3)在火山区(现为非活动喷口区)的洋壳层3存在低速异常,并通过波形数值模拟,使该低速异常很好地与实测的记录剖面异常(地震信号记录极弱的一段)相吻合,从而判断为地幔部分熔融或岩浆房(Li et al., 2015)。.(4)开展了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对上述人工源结果进行了补充和深化。结果表明,P-to-S 转换波确定的Moho埋深为海底下9km,不同于人工源P波的5km, 我们认为前者是真正的Moho,并具有层厚4km, 是地幔基性岩与超基性岩的分界;后者可能只是蛇纹石化的锋面。热液喷口下方地幔过渡带MTZ的厚度减薄22~-26km,温度异常为182K ~ 237K.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基于贝叶斯统计模型的金属缺陷电磁成像方法研究
冲击电压下方形谐振环频率选择超材料蒙皮的沿面放电长度影响因素研究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上地幔的熔融和变形机理研究
超慢速和快速扩张洋中脊岩浆作用的对比研究
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脊50°E附近热液区金、银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
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首次海底地震仪台阵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