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赤霉烯酮是我国饲料中污染比较严重的一种霉菌毒素,具有雌激素活性,对动物特别是猪的繁殖性能及生产性能构成巨大危害。大豆异黄酮是主要存在于豆科牧草和大豆中也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化合物,一般认为其雌激素效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动物有促生长等有益作用。富含大豆异黄酮的豆粕等大豆制品是重要的蛋白质补充饲料,而玉米赤霉烯酮在配合饲料中污染十分普遍,因此,玉米赤霉烯酮与大豆异黄酮在配合饲料中常常共存,所以,存在着对动物的联合作用。它们共同作用于动物机体时,是否具有协同或拮抗等作用,机制如何,及在动物整体水平上是否表现出危害性的增强或减弱,未见国内外系统研究报道,因此,本项目拟通过动物实验(猪)、雌激素受体反应阳性细胞培养试验等,从动物整体水平、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它们联合作用的类型与机制。研究结果不仅对解读环境激素间的联合作用机制有理论意义,对开展霉菌毒素危害防治工作也有实际指导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适配体靶向干扰体内玉米赤霉烯酮作用机制
玉米赤霉烯酮对高等植物的生理效应
SYA13菌降解玉米赤霉烯酮机制的研究
啤酒酵母对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吸附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