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东部地区覆盖了东北亚至喜马拉雅的广大生物区,蕴藏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探索物种分化、地理分化隔离式样及形成机制的热点地区。根据我们已掌握的标本和资料,邻果蝇族在亚洲东部地区约有近300种(约占世界种数的3/4)。利用数理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对亚洲东部地区各区系邻果蝇族构成成分以及各区系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索这一地区邻果蝇族的地理分布格局式样,揭示邻果蝇在早期适应辐射形成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同时,利用分子遗传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将种内水平的微进化和种上水平的大进化相结合,研究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演化过程,比较分布于同一地区的不同类群或不同地区的同一种群的分布格局,探讨影响不同类群及种群的分化历史,特别是地质事件对其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种内系统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为其它昆虫类群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奠定基础。对揭示亚洲东部地区果蝇的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化格局及其形成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研究自开题以来围绕主题和目标,三年来主要开展了一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 野外调查采样方面:根据过去的研究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考查计划,重点考查了华北的山西历山, 华中(鄂北地区),华东(浙江的天目山保护区和台湾的全岛),西南(黔北、滇西大部和藏东南地区)和西北(陕西的秦岭)等地,采集到了约1万余号的果蝇标本,掌握了研究的基础资料。(2)区域成分分析方面:初步完成了邻果蝇族的标本整理、鉴定及分类工作,共采集到271种,发表论文8篇描述52新种,另有约20新种将在今后的一年内发表。广泛地比较各区域及其周围相邻的地区(包括东洋区、古北区西北部地区及新北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剖析各区域的成分构成要素,相关论文正在撰写。(3)地质历史事件对亚洲东部地区邻果蝇族今日分布格局的影响。通过对伏果蝇属和冠果蝇属的形态特征和分子遗传学信息分析,探讨了这2个大的类群在亚洲东部的起源及扩散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广泛分布在非洲区及东洋区的伏果蝇起源于非洲,大约在2千万年前开始向亚洲大陆扩散,而后在亚洲大陆分化加剧,种类繁多;约1千万年后,形成反向扩散,即由亚洲大陆开始向非洲区扩散。我们对广泛分在北半球的冠果蝇研究,得到的结果证明了对伏果蝇扩散研究的假设。这2篇论文先后发表在国际本领域的重要期刊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中国芫菁科昆虫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解析
柽柳叶际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獐牙菜亚族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进化原因和生态原因
亚洲藤本植物多样性及其地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