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张力亢进造成的痉挛状态是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课题组前期工作证实在卒中后痉挛未发生的软瘫期针刺夹脊穴能有效预防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降低痉挛的严重程度,但目前尚不明确针刺通过什么环节发挥抗痉挛作用。本研究采用线栓法制作卒中后痉挛大鼠模型,以针刺"夹脊穴"为切入点,在痉挛未发生的软瘫期进行早期针刺,以诱发肌电图成分Hmax振幅和Hmax/Mmax比值作为判定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客观指标,分析各组动物肌张力状态的变化特征;通过观察脑和脊髓GABA、GABAA受体、GABAB受体的变化及Trak1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对GABA受体影响的调控规律,揭示早期针刺对卒中后痉挛的调节机制。围绕脑和脊髓GABA受体环境的变化,从Trak1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调节GABA受体的角度探寻针刺抗痉挛的可能靶点和作用途径,为临床有针对性地制定卒中后痉挛针灸选穴方案及确定针刺介入时机提供实验依据。
采用线栓法制作卒中后痉挛动物模型从动物选择、结扎部位、栓线插入深度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以神经行为学和神经电生理学为评价工具,成功构建了卒中后痉挛大鼠模型,发现针刺夹脊穴可改善中风后痉挛大鼠的高肌张力状态。围绕脑和脊髓GABA受体环境的变化,从Trak1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调节GABA受体的角度探讨了针刺抗痉挛的可能靶点和作用途径,发现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大鼠造模后6天至9天肌张力增高,出现痉挛状态;针刺夹脊穴法对卒中后痉挛大鼠纹状体和脊髓内Trak 1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但可通过增加GABA受体的表达,提高GABA与受体的亲和力,发挥抗痉挛效应。针刺夹脊穴法对卒中后痉挛大鼠纹状体和脊髓内μ受体表达没有明显影响,但能够增加卒中后痉挛大鼠脊髓β-内啡肽和强啡肽水平,改善动物的痉挛状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零样本学习综述
柔性基、柔性铰空间机器人基于状态观测的改进模糊免疫混合控制及抑振研究
甘氨酸参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大鼠的中枢机制研究
针刺夹脊穴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基于KCC2-GABAA受体通路探讨恢刺“阳陵泉”穴抗卒中后痉挛效应的机制研究
电针跷脉穴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GABA代谢相关因子的调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