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文化景观与公共空间产生——京津两地近代公园历史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508297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0.00
负责人:孙媛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批准年份:2015
结题年份:2018
起止时间:2016-01-01 - 2018-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刘海龙,刘亦师,徐桐,李海霞,秦越,张益章
关键词:
公共空间民族主义近代园林公园现代性
结项摘要

"Park" was born in the modern West. It’s a municipal facilities reflection of "public spirit". When the “Park”, which is the symbol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ransfers" to the Chinese mainland, in the Chinese "semi-feudal" situation, its combine with nation, city and even the national significance. In this study, from th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concerns the birth of modern Chinese park. By reviewing the municipal development in Beijing and Tianjin, thinking of "park" as the city's public facilities is established under which consideration? How Royal Garden turns into public parks? Concession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ow to shape their own identity through the "park"? Explore the "park" in the Chinese "semi-colonialism" situation, how to behave for China both the humiliation of the poor and weak status symbol, and also become the space to try to achieve modernity which is used by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manipulate and to raise public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wake up" the Chinese nation and race. Through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method, the present study sought to re-evaluate the "park", as a city's public space that w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n order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nature of the modern park, with a view to the future of China's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oviding inspiration for how to deal with this unique space.

“公园”诞生于近代西方,是一种体现“公共精神”的市政设施。当“公园”这一“西方文明”的象征 “转嫁”到中国大陆上时,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遇下,与民族、城市甚至是国家意义紧密的结合起来。本研究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关注中国近代公园的诞生过程。通过回顾北京、天津两座城市的市政发展,思考“公园”作为城市的公共设施在何种考虑下被建立起来?御花园如何转变成大众公园?各国租界和中国政府如何通过“公园”塑造自己的身份?探讨“公园”在中国“半殖民主义”的情境下,如何既表现为中国积贫积弱与屈辱地位的象征,又成为晚清政府与国民政府操纵和提高大众政治意识、“唤醒”中华民族、种族以及实现现代性的空间尝试。通过跨文化的比较方法,本研究力图重新评价“公园”这个曾对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起到过积极作用的公共活动空间。以此深化对近代公园的独特性认识,以期在未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为如何对待这种独特性空间提供启示。

项目摘要

公园是近代中国城市出现的新兴公共空间,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形成与发展。当时的社会背景、规划思想及管理体制都对近代公园的诞生与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无论是选址布局、建造技艺、园林风格、植物配置,都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是近代园林文化特征的直接体现。其“公共性”的特点对近代公共空间的营造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碰撞的背景,系统性的梳理了京津两地近代公园的产生背景、形成机制、发展历程,对其园林风格的形成、服务对象的演变和对天津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发觉近代公园是殖民者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策略,也是中国近代精英形成现代性想象的工具,日本对中国近代时期的城市形象产生了影响,近代公园在中国半殖民主义的情境下,既表现为中国积贫积弱与屈辱地位的象征,又称为晚清政府与国民政府操纵和提高大众政治意识、唤醒中华民族、实现现代性的空间尝试。. 本研究通过对一手资料的挖掘以及空间分析,评价公园这个曾经对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起到积极作用,并延续至今的公共活动空间,揭示出以“公园”为代表的近代公共空间的形成机制与社会影响,解释“公园”作为现代市政设施是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物质及人文环境的。以此深化对近代公园的独特性认识,以期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为如何对待这种独特性提供启示。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DOI:10.11821/dlyj020190689
发表时间:2020
3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DOI:
发表时间:2022
4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DOI:10.11896/jsjkx.201100031
发表时间:2021
5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DOI:10.13249/j.cnki.sgs.2020.08.003
发表时间:2020

孙媛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61501529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0700365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1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1106129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国际交流视角下的文化景观与公共空间生产:中国近代开埠城市公园历史研究

批准号:51108307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张天洁
学科分类:E0801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文化多样性视野下天津近代公园的日常景观、历史变迁与保护策略研究

批准号:51478299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张天洁
学科分类:E0801
资助金额:7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基于时间维度的中国国家公园文化景观特征识别研究

批准号:51908239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张婧雅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珠三角乡村近代民居研究

批准号:51508194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傅娟
学科分类:E0801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