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的挠曲形变能很好刻画构造运动的深部特征,水深与重力之间的关系可有效反映这种形变。鉴于此,本课题欲依据这一地球动力学理论方法研究中太平洋海山区岩石圈刚度、挠曲形变及其构造意义。首先确定不同断裂构造活动及展布岩浆供给对海山区地形地貌、构造特征以及岩石圈特征的影响;其次提取深层次地球物理异常信息,利用水深和重力异常计算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刚度和挠曲形变;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探讨其深部构造特征、活动过程和火山作用,以进一步深化对深海成矿作用的认识。
本课题通过系统归纳总结中太平洋海山区内海盆及海山的DSDP、ODP、同位素测年和磁条带的分布情况,完整勾画了研究区的海山、断裂构造分布特征,并与岩浆特性和活动时代联系起来,配合地球物理综合反演解释,展现了研究区海山的构造背景和深部构造特征,分析探讨了区内海底的构造动力特征。.中太平洋海山区位于东北断层系与西断层系这两组太平洋断层系的交汇处,是太平洋中海山大范围密集发育的区域,海山或排列成链状或以簇状密集分布于洋底。结合大洋磁条带和洋底年龄资料,发现该区域的洋壳属中生代的洋壳,海山主要分布在84-120 Ma、154-180 Ma这两个时段年龄的洋壳上。区内众多海山的形成与白垩纪地幔岩浆的大规模喷出活动有关,且主要形成于87-89Ma和120-123Ma这两个时期,这恰好与白垩纪岩浆活动高峰期相对应。区内以大的负空间重力异常为主,完整的展示了洋底构造格局,其海山链串珠状正异常圈闭带由对应于一座座海山的正异常圈闭排列组成。研究区构造下面的岩石圈增厚或深度偏低,反映出海山岩浆构造活动与地幔密度体的熔融底劈有关,且其大断裂带与太平洋中主、次发散会聚中心共同构成的相互环绕的“太极”旋涡状之间存在有某种呼应关系。.由弹性板挠曲理论计算模型得到的结果均显示,研究区海山下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总体上表现为西高东低的趋势,西边的麦哲伦海山链表现为南北低中间高的趋势,而东边的中太平洋海山群则呈现出由西往东逐渐递减的现象,且这两个典型区域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与现今法属玻利尼西亚群岛处的比较接近。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滚动直线导轨副静刚度试验装置设计
基于非线性接触刚度的铰接/锁紧结构动力学建模方法
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以镇巴县幅为例
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时显式算法稳定性条件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和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北冰洋美亚海盆岩石圈的挠曲形变特征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挠曲形变特征
红河断裂带海-陆岩石圈形变时空特征及演化机制
时序InSAR震后形变的龙门山岩石圈流变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