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弹性(简称气弹)风洞试验对飞行器研制不可或缺,其试验模型与飞行器既要求外形相似,又要求刚度分布与质量分布相似、振型相同,设计与制造困难,故提出跨尺度设计与可控成形新思想:①与传统气弹风洞试验模型设计法(结构优化、概率设计、变刚度梁设计等)不同,本项目通过微观填料(如纳/微米级颗粒或纤维)强化几何和宏观构型的跨尺度配合优化,为有外形、质量、刚度与振型约束的产品提供新的设计观念;②通过微观填料的三维几何设计,控制高聚物的材料性能,实现宏观刚度与强度性能"剪裁"设计,并结合快速成型工艺,较之现有复合材料气弹模型则有低得多的材料和制造成本、极短的制造周期,较轻木等传统气弹模型有更高的外形、刚度、质量与振型模拟精度;③结合风洞实验与理论分析,研究成形结构在复杂流动下响应行为特性,为跨尺度优化与成形提供理论依据和验证。构建(飞机)气弹风洞试验模型研制新方法、新工艺的思想基础,探索新的制造观念。
通过仅有外形相似的刚性风洞模型,风洞试验无法模拟飞行器的气动力响应特性,即不能反映飞行器的气动弹性(简称气弹)现象(如颤振、变形发散、抖振、操纵反效以及突风响应等),而气弹对飞行器的操纵性与安全性有巨大影响。因此,军用飞行器源于高机动、高机敏、高隐身等发展方向,(大型)民机出于飞行安全、适航认证等原因,不论是主动利用还是避开气弹现象以实现最优的刚度与质量的分布,都须进行全机(至少是半模)的气弹风洞试验。既为飞行器定型和成功飞行提供依据,又为气弹工程设计方法提供建模数据,验证非线性气弹数值计算方法。.气弹风洞试验模型复合材料化成为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复合材料气弹风洞模型的广泛应用尚待解决以下问题:① 复合材料通过刚度方向性来控制翼面的结构动力学特性,共固化实现整体成形,但铺层不对称、在给定方向上存在刚度与膨胀特性上的差异时,可引起翘曲变形甚至分层,加之飞机的气弹试验模型属梁架承力的薄壁结构,热应力与热应变难以消除;②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须考虑增强体结构形式、制造工艺和环境等因素,传统气动弹性数值模拟方法难以胜任;③ 气弹风洞试验模型属单件、小批量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低、制成模型的动力学响应指标的误差较大且不稳定。.因此,通过微观填料强化的几何结构设计,以便在宏观构型成形时控制高聚物的材料特性,使用聚乙烯醇,无机相为粘土,构成有序的“砖石-泥灰” 微观结构(Brick and mortar),相比纯的高分子材料,其材料机械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杨氏模量提高了一个数量级;通过构造统一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计算结构动力学(CSD)耦合数值模拟网格模型,准确模拟非线性结构/气动力耦合作用过程,以驱动梁、肋、蒙皮的几何参数与材料参数的耦合设计,提出可自由变形的物面网格扰动的参数化方法,构建CFD/CSD耦合仿真结果驱动的可行域扰动的参数化模型,以减少设计变量,优化填料强化的序列结构与梁、肋、蒙皮的几何参数,控制宏观结构的刚度分布、质量分布特性参数;结合成熟的高聚物快速成型工艺较之传统复合材料气弹模型,则有低得多的材料和制造成本、极短的制造周期(一周内),以及较轻木、硬泡沫塑料或硅橡胶等传统材料气弹模型有更高的气动外形、刚度与振型模拟精度。项目组发表论文13篇,EI检索13篇,航空学报录用2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个。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基于特征模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热气动弹性控制研究
基于风洞试验数据库的大跨屋盖结构抗风优化设计方法
单滑块滑翔飞行器跨时间尺度强耦合控制研究
基于正可控度的多旋翼飞行器构型分析与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