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处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仅次于云南和四川,区系组成以泛热带和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其中的表征科很多在始新世即已出现。第四纪冰期岭南地区成为很多植物的避难所,因此本区保存了很多珍稀、濒危、特有和古老的类群。本项目将详细研究广东茂名盆地始新世植物区系的组成特征和性质,恢复古植被,利用叶相分析法和共存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定量分析古气候。在此基础上,与邻区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植物区系、古植被和古气候进行对比,进而分析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始新世植物区系、古植被和古气候的区域变化特征。本项目是首次系统研究华南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始新世植物区系、古植被和古气候,由于始新世是现代植物区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为进一步探讨华南地区现代植物区系和植被的历史由来提供重要的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依据,同时对科学保护南亚热带生物多样性以及研究当今全球变化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广东茂名盆地始新世植物区系及古气候定量研究”项目于2009年获得批准,执行时间为2010.1.1-2012.12.31,在该面上项目的基础上,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获得中俄双边协议项目“热带-亚热带过渡区始新世植被、古生态和古气候:以广东茂名盆地生物群为依据(2011.1.1-2012.12.31)”和中俄双边国际会议项目“第2次中俄东亚植物群演化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12.1.1-12.31)”,合作单位均为俄罗斯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本项目系统研究和分析了广东茂名盆地始新世油柑窝组和黄牛岭组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组成特征,重点研究了龙脑香科娑罗双属和阿丁枫科枫香属果和叶化石,棕榈科、罗汉松科和紫萁科的叶表皮特征,豆科单子豆属果化石,松科球果和松针化石,以及大戟科和桃金娘科木化石解剖特征。作为对比,还研究了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长昌组阿丁枫科、棕榈科、罗汉松科和紫萁科植物化石叶表皮,豆科单子豆属、芸香科(或苦木科)钱耐属、锦葵科滇桐属和茜草科巴戟天属果实化石,槐叶萍科槐叶萍属(包括浮水叶、沉水叶、小孢子囊和小孢子)和莲科莲属(包括叶、莲蓬、根状茎和果实)不同器官化石,以及大戟科和阿丁枫科木化石解剖特征。上述研究建立了18个化石新种。在上述化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广东茂名盆地始新世植物区系和古气候特征,定量重建了古大气CO2浓度。上述龙脑香科植物的发现,反映了本区始新世总体为湿热的热带环境,同时,由于还保存有松科等较多温带区系成分,推测始新世广东茂名盆地周围还存在较高海拔的山地。.目前已发表9篇学术论文(SCI收录),还有1篇已接受,2篇审稿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古戏台传音的秘密
近水平层状坝基岩体渗透结构及其工程意义
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古植被及古气候定量研究
桦甸盆地始新世基于孢粉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定量重建
辽宁抚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基于植物化石的古气候定量研究
黑龙江依兰盆地始新世古气候变化定量重建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变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