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is difficult to restrict the practitioner's deviance by the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AM) in the field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yet the studies on exploring the formation and function of AM are rather few.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M by means of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and function of that under the context of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targets with veto power in public sector, and to conclude the determinants of AM and its' impacts 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s well as performance. It consists of following parts: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chanism design and perceptions of AM, identifies the contextual factors of AM and its effects from upward, downward and outward aspects, recognizes the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AM from control, incentive and collaborative perspectives, distinguishes the effects of motives, intentions and personality on AM, and discov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s well as performance. The findings that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does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work" will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accountability system of public sector.
当代中国公共部门政策执行领域的问责机制难以约束政策执行者的偏差行为,使学术界和实践者意识到需要反思问责机制的形成和作用机理,但缺乏系统梳理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在我国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行节能减排、计划生育等"一票否决"事项的背景下,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多元方法,在政策执行视角下对问责机制的形成与作用机理进行剖析,归纳问责机制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对政策执行策略与绩效的影响。本研究拟从多维视角分析问责机制设计与政策执行者主观感知的关系;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组织外部的多元情境中识别影响问责机制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关系;发现组织的控制、激励和协同等功能要素对问责机制的影响路径;从执行者动机、意愿和基本特征等视角给出解释问责机制动态特征的规律认识;从执行策略及其绩效的角度归纳问责机制的压力效应。综合上述研究发现,回答"问责机制何以奏效"的谜题,为改进公共部门问责的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本项目在综合采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多元方法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的视角对问责机制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当前我国公共部门政策执行“问责机制何以奏效”的谜题进行系统性解析。主要研究进展包括:.第一,从科层制理论和印象管理理论等视角分析了问责机制的内在机理,梳理了绩效评估的体系要素与实施策略,探讨各类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深层次原因。本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会采用“政绩工程”等方式回应目标责任制的压力,从而导致绩效问责机制失灵。这一研究发现有效解释了当前公共政策执行领域普遍存在的“问责悖论”现象。其次,课题组通过第三方评估的绩效问责机制研究发现,问责机制下公务员的问责压力感知与公共服务动机等因素会显著影响地方政府的行政效能。.第二,对情境因素、组织因素及个体因素影响问责机制的途径进行归纳。本研究发现,中央政府在节能减排领域未能借助现行绩效问责机制实现预期目标,而网约车政策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逻辑差异。以N市雾霾治理实践为例,本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会根据面对的治理目标和紧迫程度的差异,呈现出政策执行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此外,在非正式问责和组织学习两种机制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研究中,本研究发现适当的会议沟通可以解决执行者不愿执行、不会执行的问题,有效弥补了正式问责机制的不足。.第三,对问责机制、执行策略与绩效三者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指出,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具有“选择性执行”行为倾向,绩效问责对有政绩显示度或符合组织利益的指标有部分影响,而对其它指标缺乏直接影响。聚焦于具体案例的研究发现,央地府际关系和政商关系显著影响着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方面的行为选择,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又能够对区域绩效产生影响。基于大量调研和理论探究,本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绩效问责机制存在着政府部门“问责短视(Accountability Myopia)”现象。在缺乏有效公众参与的背景下,无论中央政府如何强调特定目标,运用各种举措施加问责压力,地方政府都倾向于按照固有方式完成那些能够满足自身利益的绩效目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面向智能电网高可信电表的问责机制研究
问责制度何以影响地方政府绩效——目标责任制情境下的“问责悖论”研究
复杂时序云异质服务资源的问责机制研究
信息中心网络问责机制和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