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可导致我国东北地区的洪涝、干旱和低温等灾害。东北冷涡活动属于典型的中期天气过程范畴。本项目将从中期天气过程的角度,着眼于东北冷涡系统与上游北大西洋/欧亚大陆环流和下游北太平洋环流之间相互链接的物理过程,揭示持续性东北冷涡活动的动力学机理,为我国东北冷涡系统的中期天气预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拟采取以Rossby波能量频散理论、瞬变涡动的反馈强迫理论、位涡理论等为基础的动力学手段以及数值模拟试验,深入认识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中期演变规律。本项研究对于东北冷涡系统的短期气候预测也有参考意义。
本项目研究利用1965-2007年的资料,系统研究了夏季东北冷涡活动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四类东北冷涡活动的关键环流特征和天气影响、形成和维持的物理机理以及季节变化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东北冷涡天数在夏季里占到总天数将近三分之一,冷涡频数在6月6日附近达到峰值。强东北冷涡事件主要出现为5月1日至6月14日;2)依据与冷涡活动相联系的阻塞型环流特征,将东北冷涡分为贝加尔湖型(BKL)、叶尼塞型(YNS)、乌拉尔型(UR)和雅库茨克/鄂霍茨克海型(YO)四种类型。3)初夏冷涡在东北地区引起较强的低温现象。在梅雨期,冷涡对东北地区的降温效应有所减弱,但对局地降水过程的影响加强;4)源自上游阻塞型环流的Rossby波能量频散过程是冷涡发展和维持过程的主要原因。至于其上游的阻塞型环流的发展,也与Rossby波的传播有关,但Rossby波的起源位置有所不同。对于持续型冷涡,瞬变强迫还有利于东北冷涡本身的发展和维持。与东北地区低温效应相对应,冷空气活动较强,局地激发出较强的上传Rossby波。5)西太平洋遥相关型(WP)是东北冷涡活动的下游背景遥相关型,其负位相有利于冷涡的生成和维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变可信度近似模型及其在复杂装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东北冷涡持续性和群发性活动及其年际间变化的机制研究
夏季不同形态东北亚阻塞高压的中期过程特征及其动力学研究
东北冷涡强对流系统云微观物理过程与动力过程相互作用研究
边界层对东北冷涡强风暴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