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废弃电路板的多级破碎-风选-电选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离、分离后混合金属的真空冶金分离及非金属材料再生板材的物理法资源化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与转化机制进行研究。揭示重金属铅、镉等和溴化阻燃剂等有机污染物在物理法资源化过程中的形态转变、存在形式、分布、排放、及环境化学行为,得出在废弃电路板物理法资源化过程中重金属铅、镉等和溴化阻燃剂等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制和规律,建立描述物理法资源化过程中废弃电路板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和转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模型。提出废弃电路板物理法资源化过程中主要有毒有害物质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化学行为。为采用物理法处理废弃电路板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支持,为解决废弃电路板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水平和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数据。
对废弃电路板的多级破碎-风选-电选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离、分离后混合金属的真空冶金分离及非金属材料再生板材的物理法资源化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与转化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1.对破碎-分选过程中的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的进行研究,得出:(1)在破碎和分选过程中Cr和 Pb更容易释放到空气和地面粉尘中;(2)在TSP中,Pb(1.40 μg/m3)和Cu(1.22 μg/m3)浓度最大,其次是Cr(0.17 μg/m3)和Cd(0.028 μg/m3);在PM10中,Cu,Pb,Cr和Cd的浓度分别为0.88,0.56,0.12,和0.016 μg/m3。Cr,Cu,和Cd主要存在于小粒径颗粒中,而Pb主要存在于大粒径颗粒中。(3)通过呼吸吸入方式进入人体的Pb危险系数最大,超过参考剂量1.41倍;Cu, Cr和Cd的危险系数小于1,对工人没有非致癌风险。2. 真空分离车间内和车间外的大气颗粒物(TSP和PM10)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规定的空气二级标准,车间内TSP中所含的Pb和Cd进行健康风险评价,Pb、Cd分别通过手-口摄入、吸入和皮肤接触三种途径导致的非致癌风险商均小于1,总非致癌风险商也小于1。3.通过对非金属粉填充材料的挥发物分析及毒性浸出实验得出,非金属粉填充材料的挥发物主要来自其它添加剂,挥发物组分主要有苯酚、苯乙烯等。毒性浸出实验表明非金属粉填充材料浸出液中的铜、铅等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均远低于浸出毒性限值。4. 电路板预处理车间大气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浓度高于破碎-分选车间中PBDEs浓度,两车间大气中总Σ12PBDEs浓度分别为936000 pg/m3和 14200 pg/m3。PBDEs污染源主要来自电路板基板和表面灰尘,加热工艺将加速PBDEs的释放。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废弃电路板破碎-解离过程中多种污染物的生成、释放、迁移与转化机理
废弃电路板回收过程中溴化阻燃剂的释放迁移机理研究
废弃电路板中有毒有害金属的真空蒸发分离与冷凝回收机理
废电路板上电子元器件与基板加热-机械拆解过程中污染物的释放、转化与迁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