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海岱地区后李文化(8.5-7.0kaBP)植物利用与农业起源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072135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52.00
负责人:靳桂云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山东大学
批准年份:2010
结题年份:2014
起止时间:2011-01-01 - 2014-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栾丰实,陈雪香,张健平,王育茜
关键词:
后李文化植物利用中国东部海岱地区农业起源粟和黍遗存
结项摘要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是世界性课题,因为受到资料和方法的局限,目前关于起源的时间、地点等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解决。随着植物考古的进展,农业起源研究方法和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植物利用研究均取得新成果,在中国东部海岱地区发现的后李文化植物遗存也是这些重要进展之一。山东济南附近的月庄遗址出土了距今8.0ka左右的稻、粟和黍等遗存,表明在黄河流域距今8.0ka前后已经有稻属植物的利用,由于这些发现的地理位置突破了传统的关于稻作农业起源和野生稻分布区域,所以学术界提出了这些稻遗存是本地所产还是外地带来、野生还是驯化的问题。本项目将采用考古学与古植物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更多的后李文化遗址开展植物考古(炭化遗存和植硅体分析)研究,尝试回答上述问题,研究结果将为认识后李文化植物利用方式及海岱地区农业起源过程提供证据,并有助于理解后李文化植物利用在中国农业起源中的地位、为深入理解中国农业起源的过程作贡献。

项目摘要

后李文化植物利用方式具有显著的由采集捕捞狩猎生计模式向农业转变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西河、六吉庄子等遗址后李文化时期的居民以采集捕捞狩猎为主要生计手段,植物利用方式除了采集之外,可能有小规模的栽培,但栽培在生计中的比重非常低;(2)由于出土植物遗存数量有限,根据现有标准尚无法判断可能栽培的植物物种的野生与驯化性状;(3)对比扁扁洞(距今11000-9000年)、张马屯(距今9000年)、西河(距今8000年)、北阡遗址(距今6000-5000年)的植物遗,结果显示,该地区全新世人类的植物利用经历了主要采集木本植物果实(扁扁洞)、广谱利用野生植物(张马屯)、谷物数量逐渐增多但仍然采集较多野生物种(西河)到谷物占植物性食物的绝对多数(北阡)四个发展阶段,这个研究结果证明中国东部地区农业发生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这也是人类不断适应社会与自然环境变迁的过程。如果能够从人类行为变迁的角度继续探讨这个过程,无疑将深化农业起源的研究。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20
2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DOI:10.13885/j.issn.0455-2059.2020.04.010
发表时间:2020
3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9
4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DOI:10.12202/j.0476-0301.2020285
发表时间:2021
5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DOI:10.1360/SSTe-2019-0112
发表时间:2020

靳桂云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岱海钻探与东亚季风变迁研究

批准号:49920023
批准年份:1999
负责人:肖举乐
学科分类:D0713
资助金额:5.00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2

海岱地区史前人骨和动物遗存的综合稳定同位素研究

批准号:41703003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董豫
学科分类:D0301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淮河上游地区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批准号:30070463
批准年份:2000
负责人:张居中
学科分类:C1307
资助金额:1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中国农业、家畜及陶器起源和发展

批准号:40343021
批准年份:2003
负责人:袁靖
学科分类:D0312
资助金额:10.00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