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际时标控制下的高分辨率季风YD区域对比研究对检验该事件各种驱动争议极为重要。为此,项目拟选择湖北神农架青天洞和黔西南道观洞YD期间的三支年纹层石笋。依托高精度U/Th、14C测年并结合年层统计结果,建立季风YD事件年际时标框架。通过高分辨率石笋氧、碳同位素测试、年层厚度、灰度、微量元素等多指标分析,并进行多个水文年连续野外监测,确立各指标气候、环境意义。藉此重建YD期间亚洲季风、洞穴地化环境及大气Δ14C精细变化过程,精确诊断季风突变速率、YD内部振荡、转型模式等基本特征。进一步与南北半球高分辨率气候记录、10Be及其它Δ14C记录对比,揭示季风YD事件区域特点及其全球意义,有望检验YD事件不同驱动假说和早期大气Δ14C重建结果。同时,可对季风突变爆发临界点、爆发方式等关键问题进行有意义探讨,为相似边界条件下季风预测及模拟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撑。
1938年,Jensen首次在欧洲发现了仙女木孢粉(Dryas Octopetala, Jensen, 1938),认为是气温下降导致极地植被南侵。随后,新仙女木事件 (YD, 12.9~11.5 ka BP) 广泛发现于格陵兰冰芯和海洋沉积记录(Johnsen et al., 1992; Dansgaard et al., 1993; Bond et al., 1993)。此时,正值末次冰期结束、全球急剧升温,但极地气温下降约15±3 ℃(Severinghaus et al., 1998),是一次典型的气候突变事件。. 淡水注入导致北大西洋温盐环流(THC)停滞被认为是YD事件的主导驱动力(Broecker et al, 1990)。然而,淡水喷涌诱因及注入区域在认识上仍未统一。而且,该机制倡导者—Broecker (2006)未发现古河道地质证据(意即淡水触发机制很难成立)。所以,YD事件是大洋还是大气驱动,国际学术界尚无定论(Broecker, 2003)。2007年,Firestone 等提出“彗星撞击地球导致北美大型动物群灭绝和YD降温”。但是,模拟及地质证据表明,类似突变事件广泛存在于其它冰消期 (Sima et al., 2004; 陈仕涛等, 2006; Cheng et al., 2009; Broecker et al., 2010)。显然,YD事件不太可能是偶发事件,可能是冰消期地球表层系统各种要素相互作用,达到某种阀值触发突变发生。最新模拟研究认为,AMOC减弱、大气环流改变、太阳活动适度减弱等多要素共同触发了YD事件 (Renssen et al., 2015)。. 项目依托中国东部和西南年纹层石笋材料,通过年际时标建立、δ18O和δ13C同位素测试、年层厚度序列研建,重建YD期间亚洲季风、洞穴岩溶环境等细节变化。通过项目研究发现,YD期间季风变化“不对称结构”(即开始季风下降缓慢,结束回升迅速) 异常显著(Liu et al., 2013a)。其间,叠加3次百年尺度次级振荡,与中国北方苦栗树洞穴记录 (Ma et al., 2012)和格陵兰气温变化一致。此时,北大西洋THC显著减弱,这种高、低纬联系可能通过太阳活动建立。在YD结束,季风突变存在显著前兆信号,并提前最终季风突变上升97年(黄沁昕和刘殿兵, 2013)。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近水平层状坝基岩体渗透结构及其工程意义
计及焊层疲劳影响的风电变流器IGBT 模块热分析及改进热网络模型
"8.2ka事件"季风突变的北方洞穴年际分辨率记录对比研究
中国西南50-15万年来石笋记录的气候事件及全球意义
中国西南2万年来高分辨率的石笋记录与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
黔西南过去2000年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的洞穴石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