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是世界上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重要谷物。栽培大麦中存在一种独特的"皮/裸"植物学性状,而其它禾本科作物不曾出现,即根据颖壳-颖果是否粘连,大麦可分成皮大麦和裸大麦,国内裸大麦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又称青稞。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从颖壳-颖果界面理化分析入手,以裸大麦突变体nud、eibi1及其野生型等为研究材料分析裸大麦形成的物理结构与化学组成,阐明裸大麦形成的理化基础;2.利用TILLING(靶向筛选基因组局部点突变)技术筛选根据裸大麦的形成机理预测的裸大麦突变体;3. 以具裸大麦表型的突变体nud、eibi1及其野生型等为研究材料分析其相应基因的表达,探讨裸大麦形成的分子机理。
大麦的驯化性状-“皮/裸”植物学性状,即根据颖壳与颖果是否粘连分为皮大麦和裸大麦,其中青稞(裸大麦)是青藏高原一种重要的传统粮食作物,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本研究是在假设涉及皮裸性状形成的三类相关基因(脂质调控基因、脂质转运基因、脂质合成基因)的基础上,解析裸大麦形成的分子机理。以野生型皮大麦、裸大麦(青稞)及cer突变体等为研究材料,采用电镜及气质(GC-MS)分析方法,分析皮裸性状形成的理化基础。结果表明,皮大麦的颖壳与颖果果皮紧密结合,其结合界面处存在涉及角质层的器官融合现象;裸大麦颖果的颖壳与果皮间没有结合,二者处于离散状态。利用RNA-seq转录组测序技术,以青稞品种“肚里黄”和皮大麦标准品种“Morex”为研究材料,进行皮裸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及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与皮裸性状并不相关,以大麦研究中已知的角质层脂质合成相关基因为基础,从表达差异基因(DEGs)中筛选出了与大麦皮裸性状形成相关的基因,共发现12个脂质合成相关基因、3个脂质调控基因、2个脂质转运基因和1个功能未知基因。同时采用同位素标记定量(iTRAQ)技术开展差异蛋白组定量分析及转录组关联研究,共鉴定到4293个蛋白,其中231个差异蛋白(81个差异蛋白上调,130个差异蛋白下调),主要涉及营养物质的转运、积累和合成调控机制,但与裸大麦形成基本无关。进一步采用定量PCR方法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筛选的基因中确定了FDH基因(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借助德国IPK研究所研究平台开展TILLING研究工作,获得该基因突变体。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皮裸大麦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在皮大麦颖果中,NUD可能下调SHN1,SHN1进一步下调角质相关基因(GPAT6, GPAT8, LACS2, LCR, HTH, FDH1, WAX2, WBC11 和ATT1)的表达,形成酥松而有渗透性的角质层,从而引起皮大麦颖壳-果皮的器官融合。在裸大麦颖果中,由于NUD下调,导致SHN1和MYB96上调,进而上调角质层合成相关基因,形成致密的功能性角质层,起到分界及保护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裸大麦(青稞)中缺陷的NUD不能形成酥松而有渗透性的角质层,颖壳-果皮不融合而离散,故产生裸大麦表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大麦皮裸性状的结构基础及其分子机理研究
大麦籽粒淀粉形成的机理模型构建
裸大麦多棱穗分枝基因的分子鉴定和精细定位
青藏高原裸大麦β-葡聚糖含量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