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投入巨资对众多污染湖泊采取以底泥疏浚为主的环境治理工程,已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以改善水环境为目的、大规模实施湖泊疏浚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然而对湖泊疏浚后,界面的变化可能影响疏浚效果等问题,却缺少相关的研究,故对疏浚的决策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疏浚的成功率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本项目以磷为研究对象,从疏浚后新生表层三种主要来源物(历史沉积物、疏浚残留物和水体沉降物)所形成的复合泥层的组成变化、风浪扰动的物理影响、孔隙水的垂向分布变动和微生物解磷活性等方面入手,原位跟踪和室内模拟疏浚后新生表层泥-水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应用同位素测年、实时跟踪、水下动力扰动、芯样控制培养、微量化学分析、细菌选择培养等技术,重点弄清在动力扰动和生物作用下复合泥层中磷形态转化、界面磷的迁移和汇-源转换机制,旨在掌握疏浚后新生表层磷的迁移转化规律,为提高疏浚成功率、以及为我国湖泊内源污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底泥疏浚新生表层的界面过程对湖泊磷回复影响
湖泊疏浚对水土界面氮迁移转化关键过程的影响
湖泊疏浚方式对沉积物-水界面磷再生及迁移的影响
物理和生物扰动对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微环境与磷再生及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