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礁的岩石学、礁的类型及微相等特征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造礁生物个体古生态学特征,划分造礁群落,详细研究造礁群落的生态结构、演化形式及其与环境变化之间关系;重点探讨和研究生物礁内部及其之间的生态退化和生态复苏特征;分析成礁条件及其控制因素,总结成礁模式;分析不同类型生物礁的生长特征,详细研究不同类型造礁生物和不同类型生物礁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细微关系,并总结其识别标志;分析生物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结合含礁层系的古生物学特征弄清本区古地理、古气候特征与古大地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分析和评价生物礁的含油性特征。本成果将进一步填补藏北地区侏罗纪生物礁和国际上中侏罗世Liostrea礁领域的研究空白,丰富和完善我国生物礁的层系,同时为藏北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和评价开辟新领域。
本项目研究区域位于海拔平均4500m藏北高寒缺氧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尽管如此,本项目组不仅完成了野外工作,而且获取大量野外第一手资料之外,对生物礁的研究也取得了较高水平的成果和认识。. 根据造礁生物构造和生物礁内部结构特征,将研究区生物礁划分为障积岩隆礁、粘结-障积岩隆礁和生物岩隆礁三大类,障积岩隆礁包括筒状层孔虫-枝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枝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筒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和Liostrea障积岩隆礁;粘结-障积岩隆礁为Cyanobacteria—Liostrea 粘结-障积岩隆礁;生物岩隆礁可划分为筒状层孔虫-块状层孔虫障积-骨架礁、筒状层孔虫-六射珊瑚障积-骨架礁、柱状层孔虫-六射珊瑚障积-骨架礁和六射珊瑚骨架礁。根据造礁生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将研究区中-上侏罗统生物礁划分为8个造礁群落,其中索县桑卡拉佣组2个、巴青布曲组3个,安多东巧沙木罗组3个,并阐述了各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特征。根据群落在纵向上的组合与发育特征,分析了造礁群落的演化与海平面的变化特征。造礁群落演化分析表明,群落演化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群落演替,这种形式主要发育于索县桑卡拉佣组生物礁中;第二种形式为群落取代,这种形式主要发育于巴青布曲组和安多沙木罗组生物礁中。生物礁形成条件分析表明,侏罗纪时期研究区为热带气候,浅滩亚相的存在是生物礁发育的基础,基底地形的形态控制了礁体的横向延伸规模,相对海平面的变化不稳定是导致生物礁在纵向上发育的不连续和厚度不大等特征的主要因素。最后,阐述了研究区的生物礁的发育特征与成礁方式,认为研究区主要成礁方式有造架作用、障积作用和粘结-障积作用,其中前两者主要体现于桑卡拉佣组生物礁与沙木罗组中,后两种主要见于巴青布曲组生物礁中。中-晚侏罗世生物礁的存在对于进一步研究班公错—怒江缝合带的拼合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中东段(即索县-巴青地区)洋壳俯冲时间应为中侏罗世早期或中侏罗桑卡拉佣组沉积期之前,而中段(安多东巧地区)洋壳俯冲时间应为中侏罗世末期或晚侏罗世沙木罗组沉积期之前,中-晚侏罗世造礁群落的存在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斑公-怒江洋壳俯冲后的残留弧后盆地中浅海大陆架一部分。. 完成了9篇论文,包括SCI论文1篇,权威核心刊物3篇。培养学术带头人2名(1名因为承担本项目升为教授),培养研究生3名,优秀本科生5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中扬子台地早奥陶世生物礁
中国生物礁比较沉积学研究
内蒙东部石炭-二叠纪生物礁及其造礁环境
黔南桂西北石炭纪生物礁群落重建与礁体生长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