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长期以来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而备受关注。对青海湖盆地的沙地早有报道,但总体来说有关盆地风沙地貌及风沙活动的研究相对贫乏,尤其是缺乏绝对年代控制下的风沙过程研究。本项目通过对现代风沙地貌及其沉积特征的调查,结合对遥感影像数据和现代气象观测记录的分析,调查青海湖盆地风沙地貌的类型、分布、面积及特征,探讨主要风沙堆积区沙物质的来源及成因;通过对典型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多指标分析,并与树轮资料、湖相沉积物等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进行综合研究,重建青海湖盆地全新世以来的风沙活动过程,分析风沙活动典型时期的气候环境特征,探讨青海湖盆地的风沙活动与气候变化尤其是季风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加深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的认识,并为青海湖盆地的土地沙漠化治理提供依据。
青海湖盆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地带,既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起着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作用,本身又是脆弱生态系统的典型地区,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受多种因素影响,最近几十年来土地沙漠化加剧,青海湖盆地的风沙活动已经威胁到了青海湖以及湖周湿地的安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区经济的发展。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调查监测及室内实验结果显示,区内沙漠化土地约占总面积的4%,集中分布于环湖区域,草地下覆沉积物多为沙质土,具有进一步沙化的潜在危险;1977-2000年是沙漠化土地增长时期,2000年以后沙漠化土地相对稳定并有轻微的逆转趋势;植被盖度与下覆沉积物粒度特征不完全一致,粒度特征的变化相对于地表植被的变化具有滞后性。.青海湖周边堆积着大量风成黄土和沙丘沉积,这些沉积物不仅有助于认识青海湖盆地的古气候环境,更为研究风沙地貌与风沙活动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湖东沙地是区内规模最大的风沙堆积区,本研究在湖东沙地选择典型风成沉积剖面并进行了系统的样品采集,通过粒度-标准差法提取了粒度环境敏感指标,并基于AMS14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结合沉积物粒度、磁化率、有机质、化学元素等多指标分析,对青海湖盆地全新世以来的风沙活动过程及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随着太阳辐射的变化以及亚洲夏季风(ASM)的增强,青海湖盆地大约在12 ka前后进入全新世,气候转向暖湿。全新世本区风沙活动阶段性的发生于12.5 ka、11.2 ka、~9.0 ka、~8.5 ka、5.5 ka、2.6(2.4) ka以及1(0.9) ka前后。根据风沙活动的强弱,可以将早全新世划分为两个阶段:12.5-9.5 ka风沙活动依然较强,9.5-8.5 ka风沙活动减弱、气候暖湿但是波动较大。经历了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后,4.0 ka前后风沙活动再次加强。全新世以来青海湖盆地的风沙活动主要受到ASM控制,加强的风沙活动与ASM减弱有关。古土壤发育对加强的ASM的响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地层中的风成砂与冷干气候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考虑流固耦合影响的页岩力学性质和渗流规律
城市绿地环境质量评估工具综述
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作用机制与实证结果
基于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渭河-运城盆地主要断裂带的特征及应力场分布
缅甸中部抹谷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及对特提斯演化的启示
关中盆地全新世大暖期农业活动特征及适应研究
晚第四纪青海湖高湖面和风沙活动
毛乌素沙漠全新世风沙活动与湖沼演变关系研究
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环境变化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