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碳对绿洲棉田土壤氮素转化与利用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160415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50.00
负责人:侯振安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石河子大学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5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5-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胡晓棠,龚江,谢海霞,杨乐,茹思博,林秀,马莉,闵伟,苏倩
关键词:
绿洲土壤氮素转化生物碳棉花秸秆氮肥利用率
结项摘要

耕地质量问题将是我国未来农业将面临的严峻挑战,增加农田土壤碳积累、提高氮肥利用率是持续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环境不利影响的必由之路。生物碳是一种含碳量高且更为稳定的有机碳,不仅可以增加土壤碳储量,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被认为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增产增汇减排的双赢途径。研究表明生物碳对土壤氮素循环具有潜在的调控能力,生物碳能够吸附NH3,增强土壤的NH4+固持作用,影响土壤氮素的硝化/反硝化速率,减少土壤氮素的气态损失和硝态氮淋洗。但是,目前对于生物碳影响土壤氮素转化的机理以及生物碳如何影响植物氮素吸收利用的认识还严重不足。本研究依托新疆绿洲农田丰富的棉花秸秆资源,阐明棉秆生物碳对绿洲农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揭示生物碳对土壤氮素转化的调控机制,尤其是硝化和反硝化的化学和生物学机理;探明生物碳处理棉田氮肥的主要去向。为增加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项目摘要

土壤有机碳是耕地土壤质量和功能的核心。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氮肥利用率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实现农田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将农业废弃物(如秸秆)制成生物碳作为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探明生物碳对新疆绿洲农田灰漠土有机碳积累和氮素转化的调控机制,揭示生物碳处理棉田氮肥的主要去向,阐明生物碳对滴灌棉花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增加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碳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也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施氮肥时,施用生物碳对土壤氮素含量没有影响;在中氮、高氮水平下,施用生物碳显著增加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以及全氮含量。施用棉花秸秆和生物碳都促进了土壤氮素矿化,但秸秆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生物碳。施用棉花秸秆和生物碳可以促进棉花生长,提高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不施氮肥时,棉花秸秆和生物碳处理的棉花产量差异不显著;而在中氮和高氮水平下,生物碳处理的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秸秆。15N标记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碳棉花15N利用率提高24.2%-47.4%;土壤15N残留率增加85.8%-270%;15N淋洗损失率减少25.5%-56.0%。施用棉花秸秆和生物碳都可以显著减少土壤氨挥发积累量,但二者的氨挥发动态存在明显差异。不施氮肥条件下,棉花秸秆和生物碳处理土壤氨挥发较对照分别降低38-40%和42-46%;而在施氮肥条件下,分别降低30-39%和43-54%。表明生物碳有利于降低滴灌棉田土壤氨挥发,尤其是在施氮肥条件下。施用生物碳显著增加棉花根重,尤其是耕层0-20 cm土层根重。不施磷肥条件下,生物碳处理棉花平均根长密度较对照增加26.80%-37.86%;但在施磷肥条件下,生物碳对棉花平均根长密度影响不显著。施用生物碳2.25 t/ hm2对土壤微生物量(C、N)、基础呼吸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不大;而施用生物碳4.5 t/ hm2土壤微生物量(C、N)、基础呼吸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两个生物碳用量处理(2.25、4.5 t/ hm2)均明显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施用生物碳增加了土壤细菌丰度,改变了细菌群落在门和属水平的种群构成,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增加。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DOI:10.14188/j.1671-8844.2019-03-007
发表时间:2019
2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3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4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5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20

侯振安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生物炭对不同程度盐渍化棉田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批准号:41561071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张磊
学科分类:D0710
资助金额:43.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2

咸水滴灌棉田土壤氮素转化关键微生物过程与机理

批准号:31360504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侯振安
学科分类:C1512
资助金额:5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3

水分胁迫对竹子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利用的影响机理

批准号:40671109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庄舜尧
学科分类:D0710
资助金额:4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驱动水稻根际氮素转化的差异及其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批准号:31801284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崔培媛
学科分类:C1309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