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ing Guangxi Xijiang River Basin as a typical research area, Based on comprehensive measured data,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proxy data,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xtreme drought events will be analysed; risk and loss assessmetn of extreme drought events has been studied using Arcview GIS platform with strong function on space analysis and overlap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changes of the prediction results, We can provide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ncluding optimized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results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lanning of the nation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but also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ou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以广西西江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基于综合实测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和代用资料,归因分析西南地区极端干旱天气事件形成的机制;未来环境变化下,评估西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风险及损失;结合变化预估结果,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提出未来极端干旱天气综合应对策略。为国家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和科学规划的依据,同时也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项目原计划对西南地区极端干旱天气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在获得地区科学基金资助后,该项目进展顺利,于2015年初在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发表论文,详细分析了西南五省地区近50年来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并以2009-2010年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大干旱事件为案例进行了干旱成因探讨,同时采用气温-降水-径流关系和水文模型模拟法,对未来气候变化对该地区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再次以广西西江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分析了干旱的特点、成因以及应对措施。最后以北部湾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分析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对于防灾减灾的作用,探讨了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各项气温指标均在显著升温,尤其是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最大,导致日较差明显缩小,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年均降水尽管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但却存在显著地时空差异,也就是说降水更集中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段。降水的时空差异大以及气温的显著升高是导致该地区旱涝频繁交替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水文水资源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温显著升温,降水微弱增加,径流微弱减少,可见,降水是河川径流的主要来源,但气温的显著升高对径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大了对水资源规划管理的压力。进行灾害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防灾减灾,降低灾害造成的影响及损失,目前进行防灾减灾的最主要途径是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基于此,我们对研究区人口、经济和农作物等指标分析表明,该地区人口暴露度、经济暴露度等都明显增大,干旱灾害风险加大,可能导致该地区灾害造成的影响在加大。城市之间的联系对于防灾减灾的作用研究表明:北部湾城市群初步形成“弱核型”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还很弱;城市联系仍以省内城市间联系为主,城市群协同发展程度较低,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方典型区域极端干旱发生的统计规律及适应对策研究
变化环境下极端干旱组合遭遇风险与脆弱性评估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
极端天气视阈下长江中游通航环境风险的演变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