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蒸法是改变中药药性、提高药效的一种常用炮制方法,研究表明肉苁蓉酒蒸后具有补肾阳作用的苯乙醇苷类成分含量明显降低,而相应的药效却增强,且临床补肾壮阳多用酒苁蓉。在这种进(成分)出(效应)已知但存在矛盾的情况下,需要一个全新的思路来研究并阐明肉苁蓉酒蒸增效机理。把成分在消化道内的生物转化作为研究肉苁蓉炮制原理的切入点并提出假说:肉苁蓉中的苯乙醇苷类在消化道内可转化生成活性更强和(或)生物利用度更高的次生苷或苷元,而酒蒸能使肉苁蓉中的苯乙醇苷类发生类似消化道内的转化,是个"体外转化"过程,达到酒蒸增效的目的。拟采用指纹图谱结合LC/MS技术,研究肉苁蓉中苯乙醇苷类酒蒸后的质变与其口服后在消化道内的生物转化的相关性,寻找两者相同的产物,并从给药血清中检测相关代谢物,确定肉苁蓉的药效物质基础,对其进行补肾阳药理活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试验,阐明肉苁蓉酒蒸增强补肾阳作用的原理。
传统中医认为肉苁蓉酒蒸后可增强补肾壮阳作用,而其中的代表性有效成分酒蒸后含量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本项目的研究假说:肉苁蓉中的有效成分口服后在消化道内可被代谢为活性更强或生物利用度更高的成分,而酒蒸能促进这种代谢,是一个“体外代谢”过程,从而达到酒蒸增效的炮制目的。本项目主要从酒蒸对肉苁蓉中化学成分的影响、肉苁蓉中苯乙醇苷类成分在消化道内的代谢转化及指标成分的口服吸收情况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人肠内菌作用下,肉苁蓉中的三糖型苯乙醇苷先水解成二糖苷,生成的二糖苷可发生异构化反应和其他代谢反应,其中异构化产物更易被人肠内菌代谢;酒蒸同样可使肉苁蓉中的二糖型苯乙醇苷发生异构化反应;且二糖型苯乙醇苷生物利用度高于相应的三糖型苯乙醇苷。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肉苁蓉中的体内药效物质可能主要为二糖型苯乙醇苷及其异构体,且异构体更易被人体代谢吸收;酒蒸可使肉苁蓉中的二糖型苯乙醇苷生成更易被代谢吸收的异构体,达到了酒蒸增效的目的。本项目以肉苁蓉中的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将炮制过程和肠内菌代谢相结合对肉苁蓉炮制原理进行了研究,部分验证了课题的假说,为最终阐明肉苁蓉酒蒸增效的炮制原理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目前本项目已培养硕士生2人,发表论文5篇,其中1篇为SCI收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肉苁蓉种子质量评价及药材初加工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基于概率-区间混合模型的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
几种现代检测技术在桑叶活性成分和有害物质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纸莎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蒙药草乌诃子汤炮制品的有效部位与其消化道内生物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肉苁蓉内生菌中抗老年痴呆新型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药肉苁蓉抗衰老活性成分的研究
女贞子酒蒸增效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