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关键因素,MIIP作为一个新发现的抑癌基因,具有较广谱的转移抑制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MIIP抑制内膜癌细胞迁移;cDNA微阵列基因表达谱显示内膜癌细胞中MIIP下调可上调Rho GTPases通路相关基因表达。Rho GTPases是调节细胞骨架改变及迁移的关键分子,然而MIIP是否通过调节Rho GTPases通路抑制内膜癌转移尚未见报道。本项目采用Western及QPCR法比较正常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癌组织(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中MIIP表达水平的改变,分析MIIP是否与内膜癌发生、转移相关;通过体外及动物实验证实MIIP是否能够抑制内膜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通过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探讨MIIP是通过Rho/ROCK、Rac/PAK通路,还是两条通路共同作用,导致细胞骨架改变,抑制内膜癌转移,为内膜癌预后判断、分子靶向及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子宫内膜癌(EC)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侵袭、转移是E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抑制侵袭转移是提高EC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迁移侵袭抑制蛋白(MIIP)基因为新发现的候选抑癌基因, 定位于1p36,该区域在包括EC在内的多种肿瘤中缺失。但关于MIIP与EC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IIP在人正常子宫内膜、EC组织中的表达,发现MIIP的失表达可能与EC的发生、发展有关。MIIP的失表达与EC不良病理特征(低分化、晚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预后不良。其次,通过体内、外试验进一步探讨MIIP是否可抑制EC的迁移及侵袭。研究发现MIIP可抑制EC细胞的迁移、侵袭及EC裸鼠移植瘤的转移。最后,则进一步从形态学及功能学两方面探讨MIIP抑制EC细胞迁移及侵袭的机制。MIIP在形态上可抑制应力纤维及细胞前缘板状伪足的形成,减少细胞迁移的驱动力,使细胞尾部无法收缩,从而抑制了EC细胞的迁移。其机制可能是MIIP通过与RhoA竞争性结合其下游作用因子Rock1、与Rac1竞争性结合其下游作用因子PAK1,阻滞了Rho/ Rock1及Rac1/ PAK1信号传导通路而发挥作用。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3篇,国内核心期刊2篇。本研究的顺利完成,对认识子宫内膜癌的转移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EC 预后判断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MIIP),为EC 转移、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线索。对EC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对Rho GTPase信号通路进行阻断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是肿瘤治疗的新方法。本项目证实MIIP 通过阻断Rho GTPases 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抑制EC细胞转移的作用,则可通过恢复MIIP 表达,干扰Rho GTPases 信号传导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达到减少或抑制EC 转移的目的,从而为开辟EC 治疗的新途径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苯丙氨酸影响钙/Rho GTPases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
GEFT调控Rho GTPases信号通路在横纹肌肉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Rho GTPases调节周期性张应力诱导牙周膜细胞凋亡的信号机制研究
SIRT1调控子宫内膜癌孕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