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蚤蝇亚科是双翅目蚤蝇科的最大类群,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经济意义。本项目在多年研究和积累的基础上,对中国裂蚤蝇亚科进行分类修订和归纳总结,鉴定、订正物种,发现新阶元,揭示亚科的区系构成特点;调查红火蚁寄生蚤蝇种类、分布及生物学特征;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物习性等方面分析同源特征,利用Paup4.0软件进行族和属级系统发育分析;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探索性二型种类的分子识别方法;结合COI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建立分子系统树;整理和归纳分布规律,从生物地理学角度研究和探讨古北区和东洋区两大动物地理区系交汇区域的分布格局。本研究在蚤蝇资源利用和害虫综合治理资料积累、促进本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方面均有重要科学意义。
裂蚤蝇亚科是双翅目蚤蝇科最大类群,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经济意义。本项目对中国裂蚤蝇亚科进行了分类修订和归纳总结;整理和记载了裂蚤蝇亚科蚤蝇14属、180种,发现了5新纪录属,32新种,25新纪录种;在各属中,异蚤蝇属Megaselia种数最多,共135种,占总数的75%;其它属种类均处于较低水平。对我国蚤蝇的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我国裂蚤蝇绝大多数种类均位于东洋区域内,共有123种,占68%;古北区有57种,占32%;从我国裂蚤蝇的分布特点来看,以特有种居多,107种,占59%,而与其它动物区的共有种较少,73种,占41%;从蚤蝇各属的分布来看,我国东洋区部分具有最丰富的多样性,表明蚤蝇多样性与环境的复杂性呈正相关,同时也说明蚤蝇较适于亚热带环境。项目调查了我国寄生性蚤蝇的资源;首次发现了寄生入侵红火蚁的蚍蚤蝇属Pseudacteon Coquillet和寄生白蚁的叉蚤蝇属Dicranopteron Schmitz;蚍蚤蝇属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南均有分布;初步整理出中国寄生性蚤蝇种类名录。项目运用超微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系统学技术和方法解决了蚤蝇幼期形态与发育识别、染色体多样性和性二型鉴别等疑难问题。项目运用形态学特征和核基因EF-1序列和线粒体基因12S/16S rDNA序列进行支序系统分析;选择蚤蝇26个外部形态特征进行编码,建立数据矩阵;严格合意树、Adam合意树和多数规则合意树分析结果确立了裂蚤蝇亚科为单系;支序分析结果支持了裂蚤蝇亚科包括贝蚤蝇族Beckerinini和裂蚤蝇族Metopinini,其中,罗蚤蝇属于Beckerinini族;裂蚤蝇属Metopina,喙蚤蝇属Trophithauma,虼蚤蝇属Puliciphora,寡蚤蝇属Gymnophora,乌蚤蝇属 Woodiphora,伐蚤蝇属Phalacrotophora和异蚤蝇属Megaselia属于Metopinini族;确定了Metopina and Puliciphora,Megaselia and Phalacrotophora,Gymnophora and Woodiphora 各属互为姊妹群。本研究在蚤蝇资源利用和害虫综合治理资料积累、促进本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方面均有重要科学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强震作用下铁路隧道横通道交叉结构抗震措施研究
2017年冬季斯科舍海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变动研究
考虑损伤影响的混凝土层裂试验与数值模拟
我国煤矿顶板运动型矿震及诱发灾害分类、预测与防控
中国秆蝇亚科系统分类研究(双翅目:秆蝇科)
中国蚤蝇科昆虫区系分类研究
中国沼小粪蝇亚科的系统分类研究
中国毛眼水蝇亚科的系统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