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80年,我国开展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造林工程,增加了森林面积3亿公顷。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库的微小变化都显著影响大气碳库,对全球碳素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造林后土壤碳变化规律还不清楚。本项目选择中国东北地区的造林地(农田造林)和再造林地(采伐迹地造林)作为研究对象,以原始林地、农田作为对照,通过野外采样量化不同树种和不同土壤类型造林后土壤碳数量和质量随造林时间的变化,并应用13C 核磁共振方法深入探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周转规律。结合生物量固碳,造林成本和收获效益,从碳汇的角度寻找通过造林和再造林能经济有效地最大化固碳的方法,为今后造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全球造林/再造林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对人工林碳汇的贡献
基于林木碳储量及其变化速率的碳汇造林树种选择与碳汇成熟龄确定的研究
基于碳汇效益内部化视角的造林补贴标准研究
中国温带人工造林的固碳效果- - 以塞罕坝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