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蹄蝠科分类存在的众多争议,本项目首先从经典分类入手, 在中国现有标本的基础上, 结合补充采集的标本,运用经典分类的方法, 对蹄蝠的外部形态和头骨可量度性状进行测量、结合阴茎形态的观察和阴茎骨的量衡度, 运用SPSS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探索形态相似的一些种类存在差异的性状因子, 完善鉴别种的分类学资料。对各省份分布的种类进行可量度性状的比较分析, 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异系数, 分析是否达到亚种分化水平, 并进一步探讨亚种分化与地理分布的关系。其次在表型特征分类的基础上,采用DNA的PCR直接测序技术,通过对蝙蝠线粒体DNA的非编码控制区(D-loop区)和细胞色素b基因及核DNA的碱基序列分析,研究我国蹄蝠科动物分类、物种形成及种群的系统发生,比较各亚种间的系统地理结构,结合当前的分布样式和栖息地特征,估计不同亚种形成的时间。
针对中国蹄蝠科分类存在的争议和疑问, 本项目将宏观和微观的分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蝙蝠外形和头骨的多项标以及mtDNA、核DNA的序列分析,研究了中国境内不同地区各种蹄蝠之间的形态差异程度,分析了它们的分化水平。在中国14个省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收集了大量的蝙蝠数据、样本及栖息地指标,弄清了它们分布状况、受威胁现状、因素,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和建议。发现一个新种,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3篇,其余均为核心期刊,另有3篇相关论文已投sci期刊,一篇已接收,待发表。重要结果:1、中国境内大蹄蝠的外形和头骨没有明显差异,Cytb和D-loop序列差异范围分别为0-1.8%和0-4.5%,该物种的分化没有达到亚种水平,中国的大蹄蝠属于同一亚种即指名亚种,台湾的大蹄蝠不是一个独立的种,与大陆种群的分化也未达到亚种水平。2、报道了大蹄蝠的栖息地多项特征及生态习性。3、福建、广东的果树蹄属于H. p. sinesis,云南南部的果树蹄蝠属于H. p. gentilis,海南岛的果树蹄蝠属于独立的一个亚种。中国境内没有双色蹄蝠的分布,此前文献中记录的双色蹄蝠应属果树蹄蝠。4、在云南省保山市发现并采集到莱氏蹄蝠,增加了该物种的分布记录。5、不同地区普氏蹄蝠之间,差异较小,没有达到亚种分化水平即中国的普氏蹄蝠属同一亚种。6、海南和广西中蹄蝠的外形、头骨及Cyt b 基因序列的差异均已达到亚种水平,海南和广西的中蹄蝠应为不同的亚种。7、经过广泛的调查后推测:中国可能没有大耳小蹄蝠、丑蹄蝠和缅甸蹄蝠的分布。8、目前,中国的洞栖蝙蝠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其种群数量正在急剧减少,有些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主要的威胁因素有洞穴的旅游开发、人为封堵洞口、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把蝙蝠作为食物、多数人及决策部门对蝙蝠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保护蝙蝠已成了亟待解决、也必须解决的问题。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菊头蝠科蝙蝠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
中国圆盘菌科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
中国蚁亚科和臭蚁亚科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
中国晶杯菌科真菌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