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具有提高作物产量、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和抗病性的优势,也是增加农田生态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小麦蚕豆间作是云南普遍的种植模式,在云南粮食增产和提高作物抗病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间作系统中地下部相互作用(根系-土壤-土壤微生物)特别是地下部与作物抗病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缺乏研究。本研究拟利用盆栽和田间试验,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的根际微生物变化特征及其对作物抗病性的影响,揭示间作条件下根际微生物变化与作物抗病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应用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作物病害,提高产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植物营养学科与生态学科、植物病理学科的交叉也有重要学术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抗生素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不同湿地植物配置对扑草净的吸收和去除效果研究
小麦蚕豆间作根际红壤磷活化及其对(无机)磷施用的响应机制
小麦蚕豆间作缓解蚕豆连作障碍的机理研究
玉米/花生间作对根际优势功能微生物的影响及其改善作物铁营养的生物学机制
根际微生物对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氮素分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