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EBV)感染与鼻咽癌密切相关。EBV能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并且抑制其成熟和抗原提呈,从而使EBV逃避免疫。但EBV感染iDC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而其机制的阐明将为控制EBV感染提供新思路。DC-SIGN是主要表达在iDC细胞上的一种凝集素,为HIV、CMV、HHV8等多种病毒的受体。我们在鼻咽上皮DC-SIGN阳性的DC细胞中检测到EBV,并首次证实DC-SIGN是EBV的新受体。但DC-SIGN结合的配体,以及DC-SIGN在介导EBV感染鼻咽上皮细胞中扮演的角色还不清楚。本课题拟利用免疫共沉淀和蛋白组技术寻找DC-SIGN与EBV结合的配体,鉴定其结合特异性;同时拟利用共培养和抗体中和阻断实验研究DC-SIGN在 EBV感染鼻咽上皮细胞中所起的作用,证实DC-SIGN介导携带EBV的iDC细胞,通过细胞-细胞接触,EBV反式感染鼻咽上皮细胞的一种新的途径。
DC-SIGN是C型凝集素,主要在未成熟的DC细胞和巨噬细胞上表达,可以与ICAM-3和ICAM-2结合,促进DC细胞和巨噬细胞与T细胞或内皮细胞粘附;可结合多种病毒的膜糖蛋白,作为病毒进入DC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受体。但是DC-SIGN在EBV感染巨噬细胞和鼻咽上皮细胞中的作用不清楚。本课题通过对DC-SIGN启动子序列测序发现DC-SIGN的 -139GG和-939AA基因型与鼻咽癌(NPC)密切相关。体外EBV感染巨噬细胞THP-1,可促进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显著上调DC-SIGN和 IL-6的表达;并且通过激活JAK/STAT和NFκB信号通路,上调免疫抑制酶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的表达,产生抑制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作用的微环境。另外,感染EBV上调THP-1膜上DC-SIGN的表达可以结合鼻咽上皮细胞N5膜上的ICAM-2,促进携带EBV的THP-1细胞反式感染N5细胞。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TGF-β1信号通路研究小檗碱联合芒柄花黄素抑制鼻咽癌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
新疆乌市男男性行为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
Klotho通过抑制高糖诱导的微RNA-21a-5p高表达而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机制
人乳头瘤病毒免疫逃避研究进展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NMHC IIA介导EB病毒感染鼻咽上皮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
EBV-DNA-LMP片段对人鼻咽上皮细胞的转化和阻断作用
SLC26A9介导EB病毒感染鼻咽上皮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EphA2介导EB病毒感染鼻咽上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