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发生于多种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中,缺氧后线粒体功能形态受损,能量合成下降,诱发细胞凋亡。缺氧所致线粒体膜通道孔(MPTP)大量开放是导致其功能受损、凋亡激活的重要因素,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动力蛋白轻链1(DYNLT1)与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具有蛋白质相互作用,低表达DYNLT1使细胞缺氧损害加重。基于此发现和有关文献,我们提出:"DYNLT1调控缺氧后MPTP状态,维护线粒体的胞内分布"的假设。为验证上述假设,拟利用原代心肌细胞、心肌细胞系和线粒体观察DYNLT1对缺氧后MPTP的调控作用;研究DYNLT1表达水平不同和分子结构改变在缺氧后MPTP开放过程中的机制;探讨涉及动力蛋白(Dynein)的线粒体运输分布改变。通过上述研究,旨在证明DYNLT1是一种重要的新MPTP调控分子,初步揭示DYNLT1调节MPTP的分子机制,为减轻缺氧损害寻找新靶点。
本课题历时3年,已实际完成如下考核指标:1、完成了DYNLT1 低表达的质粒构建和S82 位点突变的腺病毒构建并成功转染原代心肌细胞FCM以及细胞株H9c2、HeLa。2、完成了上述细胞在缺氧环境下细胞活力、ATP 含量和合成效率的检测。3、完成了上述细胞在缺氧环境下MPTP 开放、细胞色素C 漏出的激光共聚焦、WB 检测。4、完成了上述细胞在缺氧环境下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的观测。5、完成了上述细胞在缺氧环境下微管显微结构的观测和解聚的定量检测。比对原计划任务,属于按计划逐步完成,实现了DYNLT1 低表达和位点修饰(S82)对于缺氧线粒体MPTP 开放的影响观测;证实了DYNLT1不同修饰方式对于线粒体功能、微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可能关系。发表SCI论著2篇,分别刊登于2011年PLoS One(IF:4.092)和2013年的Molecules and cells(IF:2.21)期刊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线粒体自噬的调控分子在不同病生理 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基于纳米铝颗粒改性合成稳定的JP-10基纳米流体燃料
Image super-resolution based on sparse coding with multi-class dictionaries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大鼠右心功能的评价研究
藏药红景天“预适应”对缺氧脑损伤神经保护及其线粒体MPTP机制探讨
复方党参对缺氧大鼠脑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马齿苋总黄酮对缺氧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缺氧下Hsulf-1对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