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因病程迁延易转化,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目前仍缺乏理想治疗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致肝内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是乙肝致肝损伤的直接原因。因此,改善细胞因子失调是乙肝治疗的重要环节。前期研究发现:岭南地区常用乙肝治疗药"溪黄草"通过TNF-a/NF-κB信号通路调控免疫调节因子的活性发挥作用,主要药效成分为二萜,但其作用环节与靶点尚不明确。因此,拟针对"溪黄草"3种植物二萜进行系统分离鉴定和体外活性测试,构建3D-QSAR模型,预测高活性二萜,经体内验证,对 1-2个高活性二萜进行对ConA致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动物TNF-a/NF-κB信号通路中系统内部关键信号分子活化的作用靶点及NF-κB通路调控的炎症介质表达的作用靶点的系统研究,从分子水平系统阐明 "溪黄草"保肝作用的有效成分、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为高活性先导化合物发现及溪黄草制剂再开发提供更加系统完善的研究资料。
本项目在肝损伤保护药理作用指导下,对岭南特色保肝中药“溪黄草”的3个基原植物溪黄草Rabdosia serra、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狭基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 var.gerardianus活性部位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共分离鉴定出26个二萜类化合物、32个三萜类化合物;对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进行了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溪黄草”二萜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对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在GO致氧化损伤肝细胞模型上进行保肝活性测试,并进行QSAR分析,结果表明,Urosane-type三萜较Oleane-type三萜的保肝活性明显增强;在3、19、20、23和24等5个取代位置的引入疏水或亲水基团对于活性有明显的影响,构建的ComFA模型具有较好的活性预测能力;对溪黄草二萜类活性部位进行了系统的保肝活性药效验证;明确了其作用机制为调控TNF-α / 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有关;对总二萜部位及典型活性二萜化合物进行了口服药代动力学研究,其主要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非房室模型。通过该项目的研究,阐明了溪黄草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其二萜及三萜次生代谢产物,其作用机制为调控TNF-α / 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The Role of Osteokines in Sarcopenia: Therapeutic Direction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壮药排钱草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
京大戟中稀有二萜类成分的抗肿瘤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黄药大头茶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珠子草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