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辽地区中全新世人类定居过程和食物结构状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771223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70.00
负责人:贾鑫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南京大学
批准年份:2017
结题年份:2021
起止时间:2018-01-01 - 2021-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赵志军,孙永刚,刘江涛,张红艳,张文超,王翰林,赵阳
关键词:
全新世古气候环境考古百年尺度碳十四
结项摘要

The Yanshan-Liaohe region locate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agricultural-pastoral ecotone in Northeastern China, which is highl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The famous Hongshan Culture flourished in this region during the mid-Holocene. The Yanshan-Liaohe region is considered as an ideal place for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activities. High-precision AMS 14C dating technique will be employed on the spatially-representative archaeologic sites, including Shangsanqi, Haminmangha, Weijiawopu, Xinglonggou II, Caomaoshan, Xizhai, and so on to reconstruct the human sedentary process in the Hongshan perio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n subsistence strategies will be revealed by the carbonized seeds obtained from planting flotation in the archaeologic sites of Haminmangha, Weijiawopu, Qijia, Xinglonggou II, and so on. The dietary differences of human population will be traced by SIAR Mode based on the stable isotope of C and N in human bones. Furthermore, the details of food structure will b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ubsistence strategies and archaeological artifacts, together with the dietary information traced by SIAR Mode. Lastly, by using OSL dating, pollen analysis, and organic carbon isotope analysis on those climate proxies contained in natural sedimentary profiles, the high-resolution climate reconstruction of the Yanshan-Liaohe region will be obtained to reveal the process of climatic change during the Holocene Optimum at the centennial time-scale. The findings of human sedentary process and food structure during the Hongshan period will be put together with relate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then systematically compared with the high-resolution climate reconstruction obtained in this project to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Holocene Optimum at the centennial time-scale.

位于我国东北部的燕辽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东段,环境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这一地区中全新世红山文化繁荣,是研究过去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想区域。本项目拟通过有空间代表性的上三七、哈民忙哈、魏家窝铺、兴隆沟II、草帽山、西寨等多遗址高精度AMS 14C测年探究红山文化时期人类定居过程;通过哈民忙哈、魏家窝铺、七家、兴隆沟II等遗址植物浮选结果获得的炭化植物种子,探究该区域人类生产方式时空差异;通过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人类摄食结构差异;并基于生产方式和器物资料,结合稳定同位素SIAR模型评估食物结构状况。利用沉积剖面,结合高密度光释光测年、孢粉分析和有机碳同位素等气候指标分析,高分辨率定量重建燕辽地区中全新世百年尺度气候变化过程。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将燕辽地区红山文化时期人类的定居过程、食物资源状况与气候变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前后人类活动与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关系。

项目摘要

位于我国东北部的燕辽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东段,该地区环境对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燕辽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向南进入华北地区、向西河套地区的必经通道。这一地区在中全新世红山文化繁荣,它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因此,该地区是进行过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关系研究的理想区域。项目执行的四年时间,通过沙地剖面的碳同位素和孢粉等古气候指标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红山文化前后的气候-环境背景;结合植物浮选、人骨和动物骨骼的同位素测试,运用SIAR模型,定量评估了红山文化时期的食物结构状况;开展了部分碳十四年代测试,基本构建起燕辽地区红山文化人类定居的时空过程;最后,对比红山文化前后的气候背景和人类摄食结构变化和遗址分布,探讨了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策略。该项目对气候变化、人类适应和中华文明起源等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认识。.气候-环境变化方面:在OSL和碳十四测年的基础上,通过磁化率、粒度、元素、碳同位素和孢粉分析,首次在红山文化分布区通过自然剖面系统重建了红山文化前后的气候-环境背景。研究认为,红山文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风动力相对较弱,该地植被为荒漠草原;红山文化之后气候急剧恶化,降水量减少,风沙活动增强,侵蚀加剧,植被消失。.红山文化时空格局方面:最早的年代分布在燕辽地区西北部的巴林左旗,南部区和东部区相对年代较晚,可能反映出红山文化起源于大兴安岭东南麓的山地丘陵区,而后向东、南传播和扩散的空间分布特征。红山文化的早、中、晚期,聚落面积不断扩大,晚期在大凌河流域遗留下了积石冢、女神庙等大型建筑遗迹。.红山文化时期的人类食谱:通过植物浮选、植硅体、淀粉粒等植物考古的方法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定量重建了红山文化时期不同区域的古人食谱类型。农作物的比重分别为30.30%(平原区)和23.80%(山地区),比重较兴隆洼文化时期似略有上升。.红山文化前后的人地关系:5 ka BP前后降水量的减少,该地区再次被沙漠覆盖。气候-环境的恶化可能导致了盛极一时的红山文化的逐渐消亡。红山文化消亡之后,43°N附近的人口急剧降低,可能迁徙到37°N和35°N附近。以黄帝为代表的红山文化部落遭遇季风减弱、降水减少的气候事件,很可能会向南迁徙,寻找适宜的栖居地。他们向南迁徙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定居于桑干河流域、以旱作农业为主要方式的炎帝部落,爆发史上著名的“阪泉之战”。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DOI:
发表时间:2017
3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DOI:10.12062/cpre.20181019
发表时间:2019
4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DOI:10.5846/stxb201912262800
发表时间:2020
5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DOI:10.11821/dlyj201810008
发表时间:2018

贾鑫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21364010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53.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901790
批准年份:2019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11602110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1301208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2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900661
批准年份:2019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11104178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2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51663021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42.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中全新世以来不同纬度地区的海洋环境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批准号:41176048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蒋辉
学科分类:D0603
资助金额:6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全新世以来冀辽蒙接壤及毗邻地区人地系统形成过程研究

批准号:49471069
批准年份:1994
负责人:侯仁之
学科分类:D0714
资助金额:1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达里湖区全新世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批准号:41002054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温锐林
学科分类:D0713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燕辽地区燕山期造山火山作用

批准号:49070089
批准年份:1990
负责人:邓晋福
学科分类:D0204
资助金额: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