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蚜茧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良寄生性天敌昆虫,该蜂存活期长,产卵量高,抗逆性强,可持续控制多种蚜虫危害。在大量扩繁与释放利用烟蚜茧蜂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该寄生蜂存在滞育现象,并就此开展了滞育诱导、滞育打破等调控技术研究,本项目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烟蚜茧蜂为研究对象,利用昆虫发育生理学、昆虫生态学、昆虫生物化学等手段,深入开展烟蚜茧蜂滞育调控的温光周期反应及母代效应研究,观察不同光周期、温周期及温光联合作用下寄生蜂的滞育表现,分析寄生蜂母代的光照经历、低温胁迫、饥饿胁迫与子代滞育之间的关系,解决烟蚜茧蜂滞育调控技术和操纵时机这一关键问题,探讨烟蚜茧蜂滞育诱导、滞育发育和滞育解除的机制,为蚜茧蜂的大规模生产、延长产品储存期、高效释放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深入寄生蜂滞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按任务书完成了全部计划任务,系统研究了烟蚜茧蜂滞育调控的温光周期反应及母代效应,测试分析了不同光周期、温周期及温光联合作用下寄生蜂的滞育表现,探明了寄生蜂母代滞育与子代间的关系,解决了烟蚜茧蜂滞育调控技术和操纵时机这一关键问题,揭示了烟蚜茧蜂滞育的生理和生化机制,明确了烟蚜茧蜂滞育的海藻糖积累机理,为蚜茧蜂的大规模生产、延长产品储存期、高效释放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深入寄生蜂滞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1) 系统研究了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温周期、光周期反应特点,温度和光周期均显著影响滞育,温度为滞育诱导的主效因子,温光互作对滞育的影响效应极显著。低温、短光照是诱导效果最佳,互作对滞育诱导效应更明显。短光照(L8: D16)、温度低于12℃可诱导滞育,8℃滞育率可达54.35%;长光照(L14: D10)下,高温不能诱导滞育,低温滞育率较低。低温(10℃)下、短光照(8h)可诱导50.70%的高滞育率,光照为14h和6h其滞育率均显著下降。25℃时不同光照下滞育率均为0,光周期作用不显著。温周期对滞育诱导也存在一定作用,C18: T6(25℃: 5℃)可诱导28.57%的个体滞育,其滞育率相对较低。.(2) 研究证实了烟蚜茧蜂滞育属海藻糖积累型,海藻糖可作为判断其滞育状态的生理指标;滞育不同时段海藻糖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异,滞育期含量最高为12.23μg/mg,分别是滞育初期、解除期的1.49倍和1.57倍;海藻糖和糖原间存在显著转化关系,随滞育发育糖原逐渐转化为海藻糖。.(3) 系统研究了滞育的母代效应,滞育经历对烟蚜茧蜂子代的部分生物学性状具有显著性影响,F1代雌蜂比例显著增加,滞育维持30 d后子代雌蜂比例由0.59升至0.65;F2代雌蜂则未显示显著性变化;F1代滞育率显著升高,可由对照的44.75%提高至74.01%,滞育维持30 d后子代滞育率具升高趋势;F1代寄生力略增加;F1代羽化率、子代成蜂寿命与CK相比无差异。烟蚜茧蜂具有较显著的滞育亲代效应,亲代滞育经历可显著提高子一代的滞育率,利于子代抵御不良环境胁迫,提高种群存活率。.参编著作1部,发表论文18篇(SCI论文5篇);申请专利4项;参加国内学术会6次,做分会报告3次;同美、澳学者建立科研合作,1名研究生赴美留学2年,培养研究生5名,本科生4名;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感应不均匀介质的琼斯矩阵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滞育烟蚜茧蜂的海藻糖积累机制及滞育关联蛋白功能研究
烟蚜茧蜂嗅觉关联基因鉴定及对EBF特异识别机制的研究
烟蚜茧蜂趋向麦蚜性信息素的嗅觉机制及新型蚜虫调控剂设计、合成
侧沟茧蜂人工滞育研究及其利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