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造成海平面升降在渤海地区留下海侵和海退记录。在渤海地区地层中记录的第四纪历次海侵事件中,MIS 3时期海侵较为特殊,是一次异常的、具有较强灾害性质的事件,对此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项目以渤海地区由东向西空间上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钻孔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AMS 14C和光释光年代学以及沉积学和微体古生物研究,揭示钻孔沉积记录的MIS 3时期海侵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渤海地区已有的钻孔研究资料,探讨该区MIS 3时期海侵在东-西向空间上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项目对取自渤海地区东西向两个钻孔(分别位于渤海湾西岸长度为203.6 m的BZ2钻孔和渤海中部长度为212.4 m的BH08钻孔)进行详细的年代学和沉积环境研究,探讨了渤海地区第四纪构造-轨道尺度上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与构造、气候和海面变化的联系。在晚上新世至晚第四纪,渤海西岸地区主要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大规模的海侵沉积出现在末次间冰期以来,说明构造沉降在构造尺度上对渤海西岸地层层序具有重要影响。与MIS1和MIS5相比,渤海西岸MIS3时期海侵沉积不典型,且在不同区域分布存在差异。渤海中部地层在轨道尺度上可以看作是大致连续的,且地层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上主要表现为海侵-海退沉积交替,揭示了海面变化在陆架层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轨道尺度上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对地层层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渤海地区晚上新世以来地层划分与对比及MIS3海侵研究提供参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Protective effect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lignans on hypoxia-induced PC12 cell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dy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with Ag2CO3/Bi2O2CO3 photocatalyst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Engineering Leaf-Like UiO-66-SO_3H Membranes for Selective Transport of Cations
渤海湾沿海低地第II海侵层年龄:MIS3或MIS5?
环渤海湾地区晚古生代海侵事件沉积等时性及时限尺度的研究
渤海北黄海沿海泥炭的成矿机制与海侵海退的关系
东中国海热收支年代际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