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氧污泥颗粒化是近年来国内外废水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在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项目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污泥胞外蛋白为重点,应用蛋白组学等研究技术方法,系统研究污泥颗粒化过程污泥EPS蛋白质差异表达、运行工况对污泥EPS蛋白质差异表达调控作用以及成熟颗粒污泥EPS蛋白组,明确调控污泥颗粒化和稳定颗粒结构的功能蛋白,以此揭示胞外蛋白在颗粒污泥形成中的作用,为系统阐明好氧污泥颗粒化微生物学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项目针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结构稳定化机理不明晰以及调控对策缺乏等瓶颈问题,基于前期研究发现EPS在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好氧污泥颗粒化及工况调控下EPS关键组分,尤其是PN组成差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PN含量变化与颗粒粒径演变呈明显正相关(R2为0.9021),微生物在生物、水力双重选择压下应激赋予的高PN/PS比(>3.5)条件利于其团聚形成颗粒污泥结构。应用SDS-PAGE分析PN组分发现,颗粒化过程污泥EPS中大分子蛋白(20.1–66.4 kDa)比例明显增加,进一步结合EEM、FTIR等技术解析EPS关键组分发现,芳香族类蛋白在污泥颗粒化过程起重要作用,蛋白质聚合链、α-螺旋、β-折叠等二级结构利于微生物团聚、污泥颗粒化。对不同结合态的污泥EPS分析发现,高生物选择压下污泥TB-EPS大幅增加,而LB-EPS则变化不明显,具体组成分析揭示了强化污泥TB-EPS(分子量大于97.2 kDa,尤其是类蛋白类物质)富集、控制LB-EPS过度积累的培养策略有利于好氧污泥颗粒化。应用2-DE/MS技术分析颗粒化过程污泥PN差异表达发现,颗粒污泥内伴侣蛋白、连接蛋白、新陈代谢相关蛋白高度富集,其中:伴侣蛋白(htpG、GroEL等)通过信号分子传导构建网络体系,影响蛋白质转运、定位或分泌;连接蛋白(bztA、Extracellular solute-binding protein)通过介导细胞通讯影响微生物定殖、粘附和团聚,上述两类蛋白的高度富集利于微生物团聚、污泥颗粒化;此外,新陈代谢相关蛋白在细胞外大量存在可强化有机污染物高效降解。在此基础上,开展工况优化调控下颗粒污泥EPS蛋白差异表达研究发现,工艺选择压强化后颗粒污泥PN/PS比增高(3-6),芳香族蛋白、蛋白质二级结构AmideⅠ3-turn helix 和ß折叠结构等利于颗粒结构稳定的PN组分得以富集,加速胞外蛋白分泌或重建的PPIase、促进聚合物的跨膜运输及传递的OprF和OMPs等蛋白在细胞内高度表达,实现好氧颗粒污泥结构稳定。研究结果揭示了胞外蛋白在颗粒污泥形成中的作用,为阐明好氧污泥颗粒化微生物学机理提供科学依据。.对照项目研究计划,课题组较好完成项目研究内容,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发表SCI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培养研究生4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解体好氧颗粒污泥的修复机理与过程强化研究
好氧颗粒污泥的能量溅溢特性及其对颗粒结构的调控作用
丝状真菌Phanerochaete sp. HSD促进好氧活性污泥快速颗粒化的机理
降解有毒有机物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微生物分子生态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