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群为主体的传统民居建造机制研究——以纳西族地区为例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908027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8.00
负责人:潘曦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批准年份:2019
结题年份:2022
起止时间:2020-01-01 - 202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关键词:
地域建筑大数据挖掘传统民居建造机制社群调查建筑设计理论
结项摘要

“Building mechanism”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recent years. Taking this problem as topic, this project does not only respond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traditional dwellings, which is undergoing a transition from description to interpretation, but also benefit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topic, this project proposes a new theory that “traditional dwellings are the results of spontaneous collective building of the community”, and interprets the building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by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that what technical choices the community members have, as well as how and why they make the choices. Taking Naxi Area as an example, and introducing technologies including building measurement, architectural model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sampling and questionnaire, gradient descent an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this project integrates the methods of architecture,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data science. Finally, through the innovation in theory and methods, this project will achieve a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building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based on community.

随着传统民居研究不断从“描述型研究”向“阐释型研究”转型,以及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中对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持续重视,传统民居的“建造机制”已经成为民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影响因素分析和营造技艺调查两类研究范式,但民居的建造主体——“社群”对建造机制的影响尚未得到系统性阐释。本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把传统民居看作“社群自发性集体建造活动的产物”这一理论模型,通过社群在建造过程中有哪些选择、如何选择、为何选择来分析问题。在具体研究中,课题以纳西族地区为例,将建筑学的研究方法与文化人类学的社群调查、计算机科学的大数据挖掘等方法交叉融合,引入测绘、建模、参与式观察、抽样与问卷调查、梯度下降算法、倾向性评分匹配算法等具体技术,形成了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体系。最终,通过理论视角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实现从社群主体视角出发的、对传统民居建造机制的系统性阐释。

项目摘要

本项目在传统民居研究从“描述型研究”向“阐释型研究”转型的学科发展趋势下,在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诉求下,对“传统民居建造机制”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包括:.一,通过对纳西族地区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调查梳理出了纳西族传统民居的建造做法。.二,以一个典型的纳西族传统村落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到了乡土社群的整体建造偏好。总体而言,社群普遍喜爱形式华丽的做法,但在材料层面偏爱骑自然状态,同时十分重视建筑作为民族身份象征和社会身份象征的作用。.三,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到了各建筑元素在整体建造偏好中的权重。根据各建筑元素的重要性排序,可以得知实用性和经济性是社群在建造决策中最先考虑的因素,其次是文化性和装饰性。同时各建筑元素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的容易度也会影响其权重排序。.四,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到了社群中不同人群的建造偏好情况。分析发现,与社群建造偏好具有显著相关性的依次为民族、居住情况、年龄、学历。其中,不同民族之间的建造偏好差异是最为明显和整体的,其它人群属性与建造偏好的相关性主要集中在材料、饰面做法等与外观形式相关的方面。.本项目的工作形成了一套综合建筑学、社会学思路,结合建筑测绘建模、社区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以社群为主体的传统民居建造机制研究的方法体系。这套研究方法操作便捷,具有一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可以有效应用于类似的村落社区调查。.同时,通过项目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纳西族乡土社群对于传统的地方建造传统仍然有很高的认同感,建造传统仍然在活态传承。此外,也可以看到,材料、工艺的传播以及丽江古城的“遗产化”进程对于社群认知的影响。这些结果,可以为纳西族传统村落与民居的保护、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DOI:
发表时间:2017
2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3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0077.2018.11.009
发表时间:2018
4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DOI:10.3969/j.issn.1674-0858.2020.04.30
发表时间:2020
5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DOI:10.3785/j.issn.1008-973x.2022.05.013
发表时间:2022

潘曦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61401027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U1730109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62.00
项目类别:联合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中国村镇主体空间行为的博弈研究- - 以武汉市城郊地区为例

批准号:41101166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冯娟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基于生态修复的山地梯田传统村落的地域建造体系及其绿色替代技术研究——以元阳哈尼梯田地区为例

批准号:51678287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周凌
学科分类:E0801
资助金额:6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以沪宁杭地区为例

批准号:51278346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王云才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7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群系视野下的传统堡寨聚落空间信息图谱研究——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例

批准号:51308375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王绚
学科分类:E0801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