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草地类型划分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项目依据草地综合顺序分类系统(IOCSG)和植被-生境分类系统,以3S技术和计算机平台为归一化接口,实现了不同草地分类体系的统一和融合。研究的关键内容包括:①依据IOCSG的气象要素等数量化分类指标,实现中国草地第一级单元类的计算机自动分类和检索;②分析不同期中国草地分类图的特点,研究草地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③通过草地资源的实地调查和量化分类结果的对照,研究定性和定量草地分类之间的关系模型,完成 IOCSG不同分类级别的生物学描述和中国草地分类系统的量化标准;④实现草地IOCSG亚类的可视化表达。以上成果,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草地的分类体系,并为后续的草地资源调查等工作提供信息量更大的基础地图图件和数据产品,同时也为开发基于Web GIS的、可对草地分类信息进行采集、存贮、检索、显示和分析的综合性系统提供了可能。
研究草地类型划分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项目围绕中国两大草地分类系统:植被-生境学分类系统(Vegetation-Habitat classification system, VHCS)和草地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omprehensive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 CSCS)的归并整合这一重点,构建了气象要素数据库、草地属性数据库和基础图库,完成了《1:100万中国草地资源图》的矢量化工作,研制了《中国1:100万草地综合顺序分类图》;通过生物气候等数量化指标、属性和空间分布的对比分析,将两大分类系统的第一级“类”进行了整合与归并。并以内蒙古、中国和澳大利亚为例,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响应。同时,补充完善了CSCS类的生物学描述,确定了VHCS分类指标的量化标准,提出了以地表温度和土壤水代替大气温度和降水量作为草地CSCS的分类指标,以及在山地使用地形(地貌)因子,在平原使用土壤亚类进行草地CSCS亚类划分的定量原则。另外,也开展了一些原计划没有列入的工作,如提高了气候数据模拟精度的优化的插值方法,草地NPP的模拟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下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失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等。主要成果有:.1、两大分类系统的分类结果的对比分析与验证表明,全国范围内,不考虑非草地、非地带性类(沼泽和低地草甸)以及森林外,地带性草地类验证点的吻合度达63%。189个自然保护区,以及内蒙古和甘肃省的对比结果(吻合度分别为61.44%和61.05%)进一步说明了2大分类系统分类结果的一致性。.2、在甘肃省的实践结果证明,利用可由面状遥感数据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和土壤水分参数替代大气温度和降水量的CSCS分类,总体分类精度达到了70.11%,;而山地区域采用地貌指标,平原区域采用土壤指标,可将甘肃省草地划分为568 个CSCS亚类,验证精度为62.98%。.3、在气温增加、降水量减少的背景下,内蒙古区域荒漠类、半荒漠类和典型草原类面积增加,而草甸草原类、森林草原类和森林类的面积减小,中西部的荒漠化加剧。其草地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失主要是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4、培养博士1名、硕士3名,发表论文11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系统与中国草地NPP的耦合研究
中国胡椒目植物比较形态与分类系统位置的研究
基于定量遥感的中国草地综合顺序分类
中国特有植物四棱草属比较形态及其分类系统位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