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种和稀有种是植物群落结构的两类极端组成部分,明确优势种和稀有种形成的原理,是把握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关键。本研究拟以广东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控制实验、野外控制实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下列工作:(1)在群落环境下,比较优势种和稀有种种子产量、种子发芽率的差异,比较优势种和稀有种幼苗同龄群死亡率差异及其随时间的变化;(2)比较优势种和稀有种的种子和幼苗,受各自母树根系土壤负反馈作用强度的差异;(3)在区域尺度上,研究同一物种在不同群落内的多度格局形成的原因。如果上述工作能取得预期结果,不仅能将前人关于稀有种更新方面相互矛盾的结果有机地统一起来,还可形成一个完善的优势种、稀有种形成机制的理论体系,将为系统阐述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奠定基础。
优势种和稀有种是植物群落结构的两类极端组成部分,明确优势种和稀有种的形成过程,是把握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关键。本研究以广东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下列工作:(1)通过对幼苗样带的观察发现,幼苗死亡率的距离依赖关系不明显,盆栽试验则显示病原菌显著地抑制了幼苗的存活和生长,而AMF对幼苗的生长和存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两种类群的土壤微生物对幼苗的作用都具有专一性,其作用都随着与母树距离的增加而减弱。表明这两类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会相互抵消,因此距离依赖机制不足以解释亚热带地区的多物种共存现象。(2)在野外设置幼苗样方开展观察及移栽试验,发现无论是优势种还是稀有种,不同树种母树下的土壤微生物,对同种幼苗的生长和存活都有专一性的抑制作用;距离对幼苗存活率的影响比密度显著,利用杀菌剂处理则表明是土壤微生物在调节幼苗的存活状况。(3)通过野外调查和盆栽试验还发现,种内差异也会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成树根系土壤微生物对种内差异大的幼苗的存活抑制作用小,反之则大。(4)对野外幼苗的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再结合控制试验,我们发现随着同种成树密度增加,土壤中专一性病原菌的密度也随之增加,由此会显著降低同种幼苗的存活率。(5)我们还发现物种多度与种子数量、种子发芽率、幼苗数量之间都没有相关性,说明优势种和稀有种单株成树的种子产量、幼苗数量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森林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可能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变化过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森林乔木稀有种和常见种时空分布格局研究
种内功能性状分化对草原群落物种共存与功能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基于优势种和稀有种的对比响应研究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优势物种空间遗传格局形成及其维持机制
大青沟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群落及其优势种叶性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