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的效益和效率直接受到经营规模制约。十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非农产业发展带来的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对农业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其必要性。土地、劳动、资金等要素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主要关注以土地、劳动和资金投入规模为特征的农业规模经营。在现有理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辨析农业规模经营的完整内涵,规模经济的衡量指标和度量方法;研究农业规模经营的区域和行业特征,以及农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及技术水平对规模经营的区域特征和行业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安徽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业(农户和农场)农业经营的规模及收益状况。探讨农业领域中的要素拥挤问题。区分不同经济区域,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不同行业,寻求更科学的方法分别测算不同要素投入规模下的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以及规模收益,为引导不同经济类型地区的合理的要素经营规模和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供政策依据。
研究结果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结果:I)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业产出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和农村民生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从效率影响的估算结果上看,南京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仅仅是一个量的多少问题,同时也显示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品种结构,以及地区间的合理分布,也能体现出公共产品对提高农业收入的积极意义。II)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结论:1)从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来看,农户和农地的分布呈现出“∩”,集中程度最高的是3—5亩的经营规模;2)不同规模农户的经营绩效方面,每亩土地的收入呈现“∪”状;3)通过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测算,发现技术效率呈倒“V”,而80%的农户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阶段;4)对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组分别考察了土地规模对总经济效率的影响作用,不同组别中土地规模的作用不同。III)关于工业化与江苏县域农业生产率增长:主要研究结论:对江苏省工业化历程进行及三大区域工业化程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工业化程度最高,苏北相对最低,城市化水平均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对江苏省全省、三大区域和63个市(县)的农业生产率增长测算,得到的结果显示农业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大部分地区农业技术效率为负值,县域农业生产率增长差距明显。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了在封闭经济下三大区域工业化与农业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工业化是引起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原因。对县域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农业劳动装备率、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农村工业化(非农就业和社会非农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的提高)都促进了江苏县域农业TFP的增长,土地规模扩大能提高农业TFP但效果不明显。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阻碍了农业TFP增长。(IV)关于农业资本品要素拥挤问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投入结构方面,现代要素(机械、化肥、农药)的投入显著替代了传统的劳动力投入;在投入强度方面,传统要素投入不断下降,现代要素需求不断提高,投入力度也不断增强。部分地区谷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负增长,技术进步阻碍谷物TFP的增长,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各要素产出弹性估计结果显示,稻类作物用工数的产出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显示农业劳动力稀缺性越来越显著;农药、化肥和机械等要素生产弹性下降程度不同;各产区拥挤强弱程度不一,农业资本品的过量投入对产出的影响程度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区域间不同经营主体适度经营规模及其影响研究
农地经营权流转、农业服务外包与农业规模经营绩效研究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体制机制研究——基于农户分化的实证分析
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中的农作物收入保险需求及应对机制研究